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选取甘肃省2007—2017年农业现代化代表性指标和农村现代化代表性指标,运用熵值法对甘肃省近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行评价,采用"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障碍度"分析其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主要障碍因素是农业生产投入、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生态环境。从有针对性地加大投入、提高农地产出水平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地土壤氮素含量及分布的影响。【方法】设玉米整秸秆带状覆盖(T秸秆)、黑色地膜覆盖(T地膜)和露地平作(T露地)3个处理。测定分析了2019年和2020年马铃薯开花期和成熟期的秸秆种植带株行间(T秸秆-带上)、秸秆覆盖带下(T秸秆-带下)、地膜下(T地膜)和露地对照(T露地)在0~120 cm土层的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和碳氮比的变化。【结果】地膜覆盖较对照显著提高了0~20cm土层的土壤速效氮含量,2 a平均提高了22.73%,降低了0~4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降低了10.01%。秸秆带状覆盖较露地能够显著提高土壤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全氮两年平均提高了17.32%,速效氮提高了9.41%;能够显著提高0~9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平均提高了45.01%;较地膜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的全氮含量和0~40 cm土层微生物量氮含...  相似文献   
3.
秸秆带状覆盖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不同剖面深度土壤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易氧化态碳(EOC)的影响,于2017—2020年在甘肃省布设秸秆带状覆盖试验,设玉米整秆带状覆盖(TSM)处理,以黑膜双垄沟全膜覆盖(TPM)和传统露地平作(TNM)为对照.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碳组分含量...  相似文献   
4.
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旱区秸秆带状覆盖下土壤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设4种覆盖措施:白膜双垄沟覆盖(TW)、黑膜双垄沟覆盖(TB)、秸秆带状覆盖(TM),以平作无覆盖为对照(TN),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共同测定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团聚体总有机碳、团聚体易氧化态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0.25 mm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在69.29%以上,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则集中在<0.25 mm粒径;0~5、5~10、10~20 cm土层,TM处理较TN处理显著提高2~<5 mm和1~<2 mm粒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2~<5 mm粒径分别提高54.38%、21.18%和60.91%,1~<2 mm粒径分别提高45.09%、27.04%和73.13%。TM处理促进了5~2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向≥0.25 mm粒径转化,TW处理促进了5~30 cm土层水稳定性团聚体向≥0.25 mm粒径转化。TM处理较TN处理提高了0~30 cm土层≥5 mm和0.25~<0.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0~5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易氧化态有机碳含量;TW处理较TN处理降低了0~...  相似文献   
5.
通过大田试验和蒸发桶模拟试验,分析了短期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结构和水分蒸发的影响.设对照(CK)、碎秆还田(T1)、碎秆还田+整秆覆盖(T2)和整秆覆盖(T3)4种处理.研究发现:(1)0~20 cm土层,T1、T2和T3均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毛管孔隙度,但对团聚体影响差异较大,T1和T2大团聚体含量比CK显著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