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赖氨酸及其类似物处理甘薯萌动种子。筛选对赖氨酸及其类似物反应不敏感、能过量积累赖氨酸的个体.探讨了赖氨酸及其类似物对鲜薯蛋白质含量、总氨基酸含量和赖氨酸的改良效果,并初步研究了R_1,R_2和R_3的遗传表现.研究认为,赖氨酸及其类似物处理甘薯萌动种子可明显地提高后代鲜薯的总氨基酸和赖氨酸含量,且可通过无性繁殖加以固定.  相似文献   
2.
将10个籼稻品种(系)的胚分别接种于附加2,4-D(2mg/l)的4种诱导培养基上,研究其对盾片愈伤组织形成和绿苗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10个品种(系)的盾片愈伤组织的开始形成时间,形成高峰和频率差异显著,但同一品种对不同培养基的反应差异不明显。(2)在绿苗再生率方面,各品种对4种培养基的反应不同,培养基相同,不同品种间愈伤组织再生绿苗频率存在显著差异。总之,不同基因型的水稻,其盾片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绿苗再生需要采用不同的培养基,才能获得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以外源DNA处理蚕豆萌动种子,观察根尖,芽尖分裂细胞的染色体畸变,分析根芽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和脂酯同工酶(EST).结果表明。DNA 处理能引起落后断片、染色体桥等染色体畸变,畸变率的多少与 DNA 的浓度无关。DNA 处理也使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数及酶活性有增加的趋势,脂酶同工酶的活性却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4.
以5×5半双列杂交法研究了水稻成熟种胚离体培养的基因型效应.结果表明,成熟种胚离体培养的脱分化与再分化能力是一个可遗传的特性,其杂种早代(F_1)离体培养能力的差异既受亲本培养力高低的影响,又与具体组合有关.愈伤组织诱导率、绿苗分化率和离体培养力3性状的遗传,既受基因加性效应的控制,同时又受非加性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γ-射线辐射诱变水稻(Oryza sativa ssp.indica)协青早B获得的长穗颈高秆突变体协青早eB1,与起始品系协青早B相比,其株高和倒一、二、三节间长度都显著伸长。遗传分析表明,协青早eB1的长穗颈高秆特性由隐性单基因控制,且该基因与IR50eui的最上节间伸长基因(源自76:4512)等位。研究进一步以协青早eB1/矮脚南特的后代群体为定位群体,采用BSA(Bulk segregated analysis)方法,获得了与长穗颈高秆基因euil(t)分别相距18.4cM和7.9cM分子标记:RM164和AC9,并将euil(f)基因定位到第5染色体长臂中部。  相似文献   
6.
酯酶同工酶电泳法鉴定特优组合种子纯度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酯酶同工酶电泳法,对10份特优系列组合进行纯度鉴别,结果表明,同工酶酶带分析结果与田间种植鉴定结果比较一致,通过两方法一致性和相关性分析,两方法存在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r=0.9370,达极显著水平,两方法测定的结果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诱导培养基对水稻胚愈伤组织形成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以外源牛胰 DNA 培养处理水稻萌动种子,研究 D_1、D_2和 D_3植株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外源 DNA 处理所引起的变异类型多、幅度大、频率高,但与外源 DNA 浓度之间没有明显相关.外源 DNA 处理对改良现有推广品种的某一不良性状较为有利,同时在变异后代中可获得优良的或特殊的变异类型.  相似文献   
9.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了28份辣椒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不同品种在相同发育时期或相同品种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器官的酶谱表型有明显差异;品种间以三叶期的幼苗酶谱较丰富,且差异较大,有11种表型.圆锥椒幼苗有7种表型,其它各类品种均仅有1种表型.采用系统聚类法可将其分成3类,并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扼要分析了作物改良的成就、问题和原因;根据作物育种面临的新任务,论述了作物育种应用生物技术与常规途径相结合的研究策略,提出了现阶段应以细胞工程为重点,较为系统地阐明了研究细胞育种技术新体系的依据与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