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9篇
农学   2篇
  35篇
综合类   44篇
园艺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小麦、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对推广秸秆还田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稻麦复种长期田间定位试验2012-2018年的数据,分析了秸秆不还田(S0)、麦秸还田(WS)、稻秸还田(RS)和稻麦秸均还田(WRS)4种秸秆还田模式对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秸秆增产率、秸秆边际产量和秸秆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均增加水稻产量,其中RS和WRS模式增产效果均显著大于WS模式;小麦产量随秸秆还田年限呈“减产-稳产-增产”的变化趋势。秸秆的周年增产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为5.65%~13.60%和0.11~0.17kg/kg。与RS模式相比,WRS模式属于秸秆过量还田,其秸秆增产效率降低。秸秆还田提高稻麦氮肥周年利用率1.67~4.01kg/kg,其中RS和WRS模式较WS模式更利于作物的氮吸收。WS、RS和WRS模式的稻田周年净收益较不还田模式分别增加1 690、4 875和4 177元/(hm2·年),其中RS和WRS模式均显著高于WS模式。综合以上结果,麦季稻秸还田模式(RS)既可提高还田秸秆利用率,又可增加稻田净收益,推荐在稻麦两熟农田采用。  相似文献   
2.
沼液施肥对杨树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沼液是沼气发酵过后的液体残留物,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研究了不同沼液施肥对杨树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沼液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增加范围分别为4.29%~61.62%和6.08%~76.10%,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沼液施用量增加逐渐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呈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随沼液施用量增加逐渐下降,其变化范围为9.92~10.81,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与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不同产地油菜秸秆制备的生物质炭对红壤酸度的改良和土壤pH缓冲容量的提升效果。  方法  将不同添加量的油菜秸秆炭分别与两种酸性红壤混合,然后进行室内培养试验,测定培养实验前后土壤pH、pH缓冲容量、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和土壤交换性酸。  结果  添加油菜秸秆炭显著提高了土壤的pH、pH缓冲容量、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显著降低了土壤交换性酸含量。说明添加油菜秸秆炭不仅可以改良红壤酸度,还能提高红壤的抗酸化能力,因而可以减缓土壤的复酸化。生长在碱性土壤上的油菜秸秆制备的生物质炭对红壤酸度的改良效果和对土壤pH缓冲容量的提升效果均优于生长在酸性土壤上的油菜秸秆制备的生物质炭,在5%添加水平下,前者使湖南红壤pH相比对照提高37.4%,后者使该土壤的pH提高22.4%;相应地,2种生物质炭分别使该土壤的pH缓冲容量分别提高41.4%和37.3%。2种油菜秸秆炭对红壤pH和pH缓冲容量的提升效果与其碱含量和表面官能团多少相一致。  结论  碱性土壤上生长的油菜秸秆制备的生物质炭对红壤具有更好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4.
柠条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保持的重要树种之一,为了提高柠条丸粒化种子播种造林成活率,筛选出合适的丸粒化配方,研究了不同粘着剂浓度、丸粒化材料和丸粒化倍数对柠条丸粒化种子的吸水性、崩解率影响。结果表明:当羧甲基纤维素钠浓度为1.25%时,柠条丸粒化种子吸水性最好,达到18.83%,丸粒化材料对吸水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选择羧甲基纤维素钠浓度为1.25%,丸粒化倍数为7,丸粒化充料配比为B3(粘土∶滑石粉∶高岭土=3∶3.5∶3.5)和C2(粘土∶滑石粉=4∶6)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柠条丸粒化种子播种造林较合适的配方。低于2%含水量的土壤环境,能延长丸粒化种子的崩解时间,降低崩解率。  相似文献   
5.
纳米羟基磷灰石对土壤镉化学形态 和水稻镉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吸附等温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nano-HAP 对镉的吸附行为和对土壤镉化学形态及水稻Cd 吸 收的影响。吸附等温试验结果表明,nano-HAP 对镉离子有很高的吸附能力,且其吸附行为可用Langumir 方程和 Freundlich 方程很好地描述;盆栽试验结果表明,nano-HAP 明显提高了土壤溶液中pH 值,显著降低了土壤Cd 的生 物有效性,0.5%、1%和2%施用量的nano-HAP 处理下生物有效态Cd 含量分别下降63.21%、80.62%和92.32%。nano- HAP 对Cd 污染下的盆载水稻生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显著降低了盆栽水稻籽粒中Cd 的含量,且全部达到国家 规定的可食用标准。  相似文献   
6.
模拟酸雨对酸性土壤铝溶出及其形态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通过采样、酸雨模拟试验和样品分析,研究了我国南方酸沉降区主要土壤类型在模拟酸雨影响下,土壤中铝离子释放及铝形态转化的特点。结果表明,酸雨淋洗造成土壤中铝离子释放;酸雨pH值越低,则铝离子释放量越大。酸雨淋洗还造成土壤中铝形态发生变化;酸雨pH值越低,则土壤中羟基态铝和腐殖质铝含量越低,交换态铝含量越高,从而导致土壤中的铝对植物和生态系统的危害性也越大。  相似文献   
7.
余健  房莉  单奇华  俞元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228-5229
植被和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由于植被老化、气候变化、载畜量过大、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破坏了植被的生存与发展,土壤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并趋于恶化。分析了植被退化的概念、原因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苗圃土壤肥力评价及肥力系数与苗木生长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河源中心苗圃(共有5个不同地块,分别记为地块A,B,C,D,E)为研究对象,选用土壤质地、容重、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8项属性作为评价指标,运用修正的内梅罗(Nemoro)公式,对土壤肥力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并对肥力系数与苗木生长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苗圃土壤肥力系数P平均为1.06~2.48,P最小、为0.03~0.97,综合肥力系数P为0.66~1.65,不同地块、同一地块不同土层同一系数差异很大。该苗圃仅有地块A,B和D的表层(0~20cm)土壤和地块A的表下层(20~40cm)土壤肥力达到一般水平,上述地块的其他土层和地块C和E的所有土层均属贫瘠。土壤氮素缺乏是导致P值低的主要原因。阔叶树苗高与P平。和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阔叶树单株苗木生物量与P平均,P最小、和P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P平均和P能较好反映苗圃土壤肥力水平,而单株苗木生物量是体现苗圃土壤肥力水平的适宜生物指标。表7参11  相似文献   
9.
南方森林土壤溶解有机碳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采用TOC-5000A总有机碳仪测定了福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分析了土壤溶解有机碳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方酸性森林土壤中,DOC与有机碳总量、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因子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而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性状的生物学指标。土壤DOC与土壤中有机络合态铁、有机络合态铝和活性轻基铝之间呈权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土壤中有机碳是影响土壤中铝和铁的溶出及迁移的一个重要因子。土壤DOC与pH值之间在一定的范围内呈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而土壤中铝的吸附、保持及溶解铝的排出受到溶液中DOC的强烈控制。土壤DOC与交换性铝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表2参14  相似文献   
10.
土壤铝对林木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孔洞根系生长法、进行铝对杉木和湿地松根系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加入铝离子后,活性铝含量明显增加,PH值下降;孔洞中根系生物量与对照比较,虽无明显差异,但均表现出铝毒害症,根中铝含量降低,但钙含量继续升高。这说明铝对杉木和湿地松根系有抑制作用,而钙对铝有拮抗作用。表3参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