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乡镇规划调控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科学确定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类型,有效指导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及新农村建设实践。该文以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为例,在乡镇规划调控的前提下,按农村居民点不同演化方向,将位于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确定为城镇化型,位于扩展边界范围外的农村居民点确定为非城镇化型。针对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因其未来演化方向而将其空间布局优化类型确定为社区化管理型;针对非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从乡镇总规协调度、生产生活便利度、居民点活跃度3大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点斑块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其综合影响力,并据此将其空间布局优化类型划分为综合发展潜力型、原地整治保持型、迁村并点扶持型3类。结果表明,可可以力更镇确定为社区化管理型的农村居民点6个,面积15.29 hm2;综合发展潜力型46个,面积178.28 hm2;原地整治保持型53个,面积189.20 hm2;迁村并点扶持型40个,面积141.22 hm2,并针对4种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类型提出较为具体的优化方案。研究结果符合可可以力更镇实际情况,能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与整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采用安全韧性理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安全韧性是农村居民点存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能有效指导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优化。该研究以内蒙古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可镇)为例,基于安全韧性理论,界定农村居民点安全韧性的内涵和特征;借助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可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现状;基于农村居民点安全韧性特征,从适宜性、冗余度、适应性和自组织性4个维度构建农村居民点安全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其安全韧性等级;基于评价结果,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及《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确定可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类型,并提出相应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安全韧性是一个过程性概念,具有阶段性特征,包括防御阶段、恢复阶段和适应阶段,各个阶段有其显著特征,依次为适宜性、冗余度、适应性,以及贯穿于整个过程的独立自主能力;2) 可镇农村居民点安全韧性整体水平较高,安全级别以上的农村居民点斑块共87个,占可镇总面积的52.5%,在空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3)可镇农村居民点优化类型包括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一般存续类和搬迁撤并类,利用加权Voronoi图,确定搬迁撤并类农村居民点安置去向,进而得到可镇农村居民点优化方案。该研究结果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规划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载体,其空间布局优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为合理优化农牧交错带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该研究以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可镇)为例,以乡村发展要素为纽带,在界定乡村振兴、人口流动与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内在逻辑基础上,从产业、人才、文化、环境及组织5个维度构建农村居民点要素禀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居民点要素配置状况;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人口流动网络,以反映要素流动能力;综合要素禀赋及流动能力评价结果组合特征识别农村居民点优化类型,剖析各类型内生发展动力并提出各自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亟需乡村各要素的科学配置,人口流动作为要素流动的桥梁对于各类要素的合理配置起到关键作用,而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通过要素在布局优化动态过程中的调配流通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可镇农村居民点要素禀赋得分中等及以上居民点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74.32%,评价结果呈现“南高北低,中间高边缘低”分布特征,两极化格局明显;3)可镇农村居民点程度中心度总体偏低,程度中心度等级低的居民点空间分布广泛,面积占比52.67%,可镇人口流动规模小,要素流动缺乏活力;4)可镇农村居民点优化类型划分为特色保护类(9个)、城郊融合类(20个)、集聚提升类(40个)、原地观察类(24个)、搬迁撤并类(87个)。研究结果可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与优化   总被引:25,自引:10,他引:15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与结构优化是农村居民点问题研究的核心。该文以湖北省嘉鱼县为例,统筹农村居民点政策指标、农户意愿与空间分布三因素,构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了基于嘉鱼县实际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中心村、交通条件、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等要素,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嘉鱼县各镇农村居民点进行空间布局定量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嘉鱼县2007-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为326.35 hm2,居民点整理区与置换区在GIS空间分析辅助决策下,可以较好地实现其空间结构的优化布局,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和集约化程度,为科学指导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