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3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1.
通过对福建早稻多年田间观测数据与气象资料的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气象条件对早稻产量结构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穗结实粒数是造成早稻产量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幼穗分化到乳熟期的光温水条件对早稻产量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将组合预测法应用于福建省的粮食产量预测,以提高预测的精度。运用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等5个预测效果的评价指标对各模型进行综合比较,结合熵权法客观地为每种预测方法分配权重;通过赋予合理权重,将各模型的预测结果加权求和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建立了福建省粮食产量组合预测模型。利用1949—2004年福建粮食产量资料进行拟合检验,组合模型的精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时空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筛选原则,结合福建省农业生产特点,邀请省内外农业生态环境专家对19个候选因子进行排队打分,建立了由13个因子组成的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总指数计算公式。利用GIS技术制作了不同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1-2005年)福建省分县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布图,计算各年代省级、地市级、县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结果表明:福建省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随年代逐渐变差,各地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1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好)的县数随年代减小,5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差)的县数随年代增加;从空间分布看,东南沿海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差或较差,西北地区较好。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因子时空动态变化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建立由13个因子组成的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省、地市、县分析各区各因子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3个农业生态环境因子中除了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面积百分率、灾害面积率为东部沿海好于西北部外,大多数因子西北部好于东部沿海。福建省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百分率、草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百分率、灾害面积率、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呈逐年代变差的趋势。提出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福建早稻多年田间观测数据与气象资料的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气象条件对早稻产量结构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穗结实粒数是造成早稻产量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幼穗分化到乳熟期的光温水条件对早稻产量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双季晚稻多年田间观测数据与气象资料的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气象条件对晚稻产量结构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穗结实粒数是造成双季晚稻产量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生殖生长期的气象条件对晚稻产量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闽江河口湿地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线性倾向估算法、累积距平以及Mann-Kendall法对闽江河口湿地1961-2006年以来的降水量、温度的变化趋势和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6a来闽江河口湿地的平均气温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倾向率为0.26℃/10a(P0.01),在1994年发生突变;四季温度表现出增加趋势,其中冬季增温最为显著,突变时间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显著,且没有突变发生。总体而言,闽江河口湿地近46a来的气候存在由冷干向暖湿变化的趋势,这种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总体上是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