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3篇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的硫辛酸和甜菜碱对农杆菌侵染后小麦愈伤组织的影响,选取小偃22、Z50和郑麦366的幼胚为外植体,进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在抑菌培养基中分别添加2、4和8 mmol·L~(-1)的硫辛酸和10 mmol·L~(-1)的甜菜碱,于5、10和15 d分别观察统计小麦愈伤组织的褐化和水渍化程度。结果表明,添加硫辛酸可有效降低愈伤组织的褐化程度,Z50中添加4 mmol·L~(-1)硫辛酸可使褐化程度较CK降低89.50%,但会提高愈伤组织的水渍化程度;添加10 mmol·L~(-1)甜菜碱对愈伤组织的褐化程度和水渍化程度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纸质闭卷考核模式的弊端,结合当前教学的现状,提出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在线考试系统,使得考试更加全面合理,公平公正,且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以糯米为原料,添加微波干燥的蒲公英粉,在酒曲的作用下进行发酵制成特殊饮品。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蒲公英粉与糯米配比、酒曲添加量、料液比、发酵时间这4个因素对蒲公英米酒中黄酮质量浓度的影响。以感官评价和黄酮含量为指标,确定各因素的最佳选择。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蒲公英粉与糯米配比为1∶15,酒曲添加量3%,料液比1∶2,发酵时间11 d。此条件下蒲公英米酒中的黄酮质量浓度达391.78μg/m L,糖度为9"BX,酒精度为10%Vol,感官评分为92.3分。米酒酒体呈微红色、清香淡雅、醇甜可口、营养保健,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Cr~(6+)的清除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不同时间、温度、配比条件下的生物炭吸附性能,优化玉米秸秆与甘蔗渣生物炭的制备过程。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生物炭的吸附性能,单因素试验是研究炭化时间、炭化温度、生物炭配比对生物炭吸附性能的影响。正交试验是通过单因素试验选取比较优异的试验条件进行L9(34)的正交试验,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最佳试验条件。单因素试验发现,混合生物炭对Cr~(6+)的清除率在炭化时间1.5 h,炭化温度500℃,生物炭配比0.50∶0.50时达到最高;正交试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发现,炭化时间对Cr~(6+)的吸附性能影响比较显著,而炭化温度、生物炭配比对Cr~(6+)的吸附性能影响不显著,最佳吸附条件为炭化时间2.0 h,炭化温度450℃,生物炭配比0.50∶0.50,在此条件下制备的混合生物炭对Cr~(6+)的清除率可达88.74%。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加工方式对蔬菜中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影响,对采摘前8 d分别喷施0.12 mg/kg吡虫啉(H1)、0.04 mg/kg吡虫啉(L1)、180 mg/kg高效氯氟氰菊酯(H2)和60 mg/kg高效氯氟氰菊酯(L2)的蔬菜(西红柿、青萝卜和小白菜)进行煮制和炒制加工,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检测蔬菜加工前后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及其代谢物含量。结果表明,3种蔬菜煮制加工后均无吡虫啉残留,而炒制加工后的青萝卜和西红柿H1组均有残留,其中西红柿H1组残留量为0.097 mg/kg,青萝卜L1和H1组残留量分别为0.224 mg/kg和0.275 mg/kg,均低于加工前残留量;3种蔬菜加工后均有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但总体低于加工前的残留量,且煮制加工后的残留量总体低于炒制;加工后的蔬菜中,仅西红柿组检测到吡虫啉代谢物6-氯烟酸,小白菜组检测到高效氯氟氰菊酯代谢物3-苯氧基苯甲酸。以上结果说明,煮制和炒制加工均能降低蔬菜中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含量,但煮制加工的效果更好。该研究结果可为家庭及餐饮行业去除蔬菜中农药残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相较于土壤和凋落物,树干取样破坏性强,样本获取难度大,因而通常以小样本取样估算其成分组成。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估小样本采样引起的不同树种树干碳、氮、磷养分质量分数和储量估算的不确定性。  方法  基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Quercus glauca、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等5个优势树种的树干碳、氮、磷质量分数数据集(取样量n=18~32),采用有放回抽样方法(Bootstrap)对比一般小样本取样(n=3~5)与全样本(n=18~32)之间的估算差异,通过权衡取样量和变异之间的关系,给出对应指标的建议取样量以及不同取样量对应的估算误差范围。  结果  马尾松树干碳质量分数变异显著高于其他树种,n=3~5小样本引起估算误差约±10%,而其他树种仅±5%。对马尾松增加取样量n=10,估算误差为?4%~5%。  结论  建议在估算和评估马尾松林碳、氮、磷储量时,适当增加取样量(n=5~10)以降低估算误差,或在采用n=3~5小样本取样量的同时,将±10%估算误差范围考虑在内。其他树种碳、氮、磷质量分数估算时,取样量n=4~5时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图2表2参27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青椒在不同生育期对水分亏缺的生理响应机制,以‘中椒107’为试材,采用不同程度的亏水处理(充分灌溉FI、苗期轻度调亏SSMD、苗期重度调亏SSSD、花期轻度调亏FSMD、花期重度调亏FSSD),研究了水分亏缺对青椒各个生育时期气孔特征、生长过程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苗期调亏增加青椒的气孔密度和气孔宽度;②充分灌溉条件下茎粗和株高生长趋势明显高于水分亏缺处理,而花期调亏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最大;③苗期重度调亏青椒地上、地下生物量最大,苗期调亏植物组织含水率最高。苗期重度调亏最有利于青椒的生长发育和生物量累积。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橘园种植绿肥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在自然降雨条件下,采用径流小区法研究三峡库区橘园种植绿肥作物光叶苕子、白三叶和鼠茅草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橘园连续3a种植光叶苕子、白三叶和鼠茅草,其径流水总量分别减少11.0%,11.4%和24.0%;总氮流失量分别减少8.3%,16.7%和40.8%;总磷流失量分别减少7.5%,25.3%和58.0%;可溶性总氮流失量分别减少15.1%,28.0%和52.1%;可溶性总磷流失量分别减少24.3%,30.6%和53.8%;铵态氮流失量分别减少10.1%,23.7%和50.9%;硝态氮流失量分别减少21.9%,35.8%和55.1%。各形态的氮、磷养分浓度较对照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橘园种植绿肥,尤其是种植鼠茅草,可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量以及地表径流水中的养分浓度,且二者共同作用,对养分流失量的减少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探究垄沟集雨条件下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青椒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干旱区农作物高效节水增产的生理机制,而且还有助于制定科学的调亏灌溉模式.以青椒品种'中椒107'为试材,设置5个调亏灌溉模式(充分灌溉FI、苗期轻度调亏SSMD、苗期重度调亏SSSD、花期轻度调亏FSMD、花期重度调亏FSSD),探讨了垄沟集雨条件下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青椒气孔特征、生长过程和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①对青椒苗期进行调亏处理可以显著增加近轴面气孔长度与气孔周长,但显著减小了远轴面的气孔密度和气孔宽度,而青椒花期水分亏缺却明显增加了气孔长度、宽度与周长.②青椒在整个生长期内,充分灌溉条件下的株高长势较好,而各调亏处理下青椒的茎粗与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充分灌溉.③花期轻度调亏灌溉条件下青椒的总生物量最大,且花期轻度调亏处理下植物组织的含水量最高.研究结果表明,花期轻度调亏对青椒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生物量累积尤为重要.将为华北平原地区青椒种植精准调亏灌溉模式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采用碱提酸沉法获得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子实体蛋白质粗提物,以蛋白质酶解的水解度和粗多肽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指标,筛选蛋白酶进行酶解,所得粗多肽依次采用超滤法、DEAE-52纤维素层析法和Sephadex G-25层析法得到多肽,测定其抗氧化活性,通过二级质谱鉴定其氨基酸序列及相对分子质量,并测定不同温度、pH体外模拟胃液和肠液条件下多肽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羊肚菌子实体蛋白质粗提物提取率为32.94%,其中蛋白质含量为78.3%;碱性蛋白酶酶解效果最好,纯化得到的SE-1对DPPH、ABTS和·O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86.7±1.75)%、(95.3±1.21)%和(80.6±1.35)%,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SE-1的氨基酸序列为Gly-Gly-Pro-Pro-Gly-Gly-Glu-Asp-Gly-Gly-Phe-Gly-Gly-Met,相对分子质量为1 206;分别在25~55℃、pH4~8、体外模拟胃液和肠液消化处理2 h内,多肽对自由基的清除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