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3篇
综合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推动实现农业经济增长与化肥面源污染生态环境风险的脱钩,为有效治理耕地面源污染和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模型,从县域尺度评价洞庭湖平原各地区化肥面源污染生态环境风险程度,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洞庭湖平原化肥面源污染生态环境风险区域差异,进而采用脱钩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洞庭湖平原农业经济增长与耕地化肥面源污染生态环境风险的脱钩关系。[结果](1) 2009—2019年洞庭湖平原化肥面源污染生态环境风险指数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化肥面源污染生态环境风险指数先由2009年的0.749升至2014年的0.762,然后降至2019年的0.732,经历了由中度风险转为高度风险,后又降为中度风险的过程;中部地区污染更严重;(2)化肥面源污染生态环境风险区域差异明显,呈现两极分散化集聚特征,内部差距先扩大后缩小;(3)洞庭湖平原农业经济增长与化肥面源污染生态环境风险的脱钩关系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为波动期(2009—2013年),第二阶段为强脱钩期(2014—2019年)。[结论]在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推进下,洞庭湖平原化肥面源污染生态环境风险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  相似文献   
2.
葛属植物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和抗逆性强、耐瘠薄等优点,在我国分布广泛。葛属植物具有较强的富集土壤重金属的能力,是一类良好的超富集植物,可用于缓解土壤重金属毒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葛属作物的种质资源、生长量与其在重金属土壤的耐受程度、抗氧化系统响应及葛属作物的钝化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蓝莓,作为一种新兴的浆果类果树,其产业规模在我国持续扩大,蓝莓行业逐渐走向国际化,发展前景可观。但我国部分地区蓝莓栽培技术尚不成熟,栽植品种也有待优化,因此,本文针对江苏苏北地区蓝莓种植业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当地的标准化栽植技术措施,为促进苏北地区蓝莓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葛属植物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和抗逆性强、耐瘠薄等优点,在我国分布广泛。由于葛属植物具有较强的富集土壤重金属的能力,是一类良好的富集植物,可用于缓解土壤重金属毒害作用。综述了近年来葛属作物的种质资源、生长量与重金属土壤的耐受程度、抗氧化系统响应及葛属作物废弃物的钝化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揭示2009—2019年洞庭湖平原耕地面源污染时空演变规律,探究耕地面源污染与农业生产的脱钩关系,为洞庭湖平原耕地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采用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和粮食单产分别描述洞庭湖平原耕地面源污染和农业生产状况,利用空间分析法和脱钩模型揭示2009—2019年洞庭湖平原耕地面源污染和农业生产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脱钩关系。[结果] ①2009—2019年洞庭湖平原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化肥、农药生产率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 ②2009—2019年洞庭湖平原粮食单产呈现出倒U形趋势,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③洞庭湖平原粮食单产与化肥农药施用强度的脱钩关系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为波动期(2009—2013年),第二阶段为强脱钩期(2014—2015年),第三阶段为弱负脱钩和衰退脱钩期(2016—2019年); ④洞庭湖平原农业生产与耕地面源污染的脱钩关系在县级空间尺度上逐渐呈现出较高的趋同性和聚集特征。[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耕地面源污染源头防治,并采取多种举措提高粮食单产,最终实现耕地面源污染与农业生产的强脱钩。  相似文献   
6.
铜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与植物耐铜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铜(Cu)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抗氧化系统及激素信号转导等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在植物体内含量过高或不足均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理代谢。近年来由于含铜杀菌剂的广泛使用及工业含铜污染物的排放,铜污染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危害备受关注。研究铜离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植物响应铜胁迫的分子机制,对人们了解植物的耐铜性和铜污染区的植物修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植物对铜离子的吸收转运及积累,铜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植物对铜胁迫的抗性机制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植物铜胁迫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加强铜胁迫分子调控机制及植物修复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规律,利用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58个市(州、区)统计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模型、重心模型、冷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9—2019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流域整体以及赣湘鄂皖4省2009—2019年耕地面源污染总量和强度总体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湖北省的耕地面源污染强度与总量均位于前列。2009—2019年耕地面源污染强度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江西省整体上一直保持为低污染强度,湖北省则为高污染强度聚集区。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强度重心变化呈现出“区间震荡”的规律,且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强度重心迁移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2009—2019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强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态势,总体表现为“东冷西热”的空间分布格局。因此,长江流域中游段特别是湖北省和湖南省是未来进一步推进耕地面源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要统筹好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生态安全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