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5篇
  49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第四纪红色粘土广泛分布,因其不良的理化特性和水热条件,在实施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时,植物很难正常生长和发育。作者在强度侵蚀的第四纪红粘土上,进行了营养穴种植胡枝子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穴种植的胡枝子长势良好,而浅沟条播的胡枝子主根下扎困难,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2.
分析土壤侵蚀监测的尺度大小问题,认为在南方红壤区,区域尺度面积范围在500km^2以上较为合理,属于土壤侵蚀宏观监测范畴。将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法、RUSLE模型法和流域卡口站观测法3种方法应用于江西省兴国县潋水河中尺度流域内,进行土壤侵蚀监测及对比。结果表明: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法监测的2000年土壤侵蚀量最大,约是流域卡口站观测结果的6.2倍,约是模型法监测结果的1.9倍,差异很大。其主要原因是流域卡口站观测法只观测了悬移质输沙量,推移质输沙量无法观测。此外,利用模型法,不同比例尺DEM对监测结果影响很大,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土壤侵蚀强度为轻度和微度级别上。在分析不同监测方法对土壤侵蚀监测结果差异的基础上,对我国今后土壤侵蚀宏观监测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河岸边坡是平原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边坡水土流失的重要外在因素,对河岸边坡利用类型的调查研究可为区域范围内边坡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基于42条河段的无人机航拍影像和野外实地调查数据,统计了江苏省4类河道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河岸边坡面积,并分析了沙土区、非沙土区,以及不同水土保持区划的边坡利用特征.结...  相似文献   
4.
次生马尾松林下植被恢复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集江西省赣县花岗岩区次生马尾松纯林地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坡面径流小区2010—2011年的降雨产流产沙资料,分析不同模式的水土保持功能及其植被恢复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1)次生马尾松稀疏纯林地水土流失严重,年产流系数为0.50~0.60,侵蚀模数在2 700~6 000 t/(km2.a)之间。2)植被恢复可以降低林地土壤侵蚀强度,但植被恢复的水土保持效益与林冠结构和地表覆盖度密切相关,当形成乔草或乔灌复合层时,可以起到50%~60%的年蓄水效益和65%~70%的年固土效益。3)植被恢复的水土保持效益亦受植被和降雨类型的影响,百喜草蓄水效益随降雨量先增后减,暴雨是蓄水效益变化的转折点,而胡枝子蓄水效益变化规律不一;植被恢复措施固土效益随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特别是在大暴雨情景时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5.
“土壤水库”的合理调用与防洪减灾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简要介绍了长江1998年洪涝灾害的成因,提出充分调用“土壤水库”是帝现防治洪涝灾害的重要途径之一,“土壤水库”库容大,下泄快,长江流域的侵蚀劣地“土壤水库”需要承受更多的拉蓄雨水任务,但这些侵蚀劣地土壤区在着调用“土壤水库”的障碍,土壤遭受侵蚀后致使“土壤水库”库容损失严重,雨水进入“土壤水库”的通道受阻,充分调用“土壤水库”实现长江流域防洪减灾的措施应包括建立保土保水的地表植被系统,分类整治侵蚀劣地土壤,疏滩入渗“土壤水库”的通道,以及重视调用一个比三峡水库库容水得多的“土壤水库”。  相似文献   
6.
“土壤水库”的合理调用与防洪减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7.
从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及“土壤水库容”分析1998洪水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了特大洪水,其汛情仅次于1954年,比如武汉最高水位达2943m,仅比1954年的2973m的历史最高记录低030m。然而,对长江中、下游来说,其抗洪难度却大大超过了1954年。究其原因,强大的暴雨是主要直接原因外,长江上...  相似文献   
8.
王移  梁音  曹龙熹  卢慧中  袁久芹  陈玲 《土壤》2015,47(2):329-333
雷竹是我国南方地区近年来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型竹种,具有较好的固碳增汇潜力。本文选取6种不同林龄的雷竹林地开展样方调查和采样分析,系统地探讨了雷竹林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固碳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雷竹林地立竹密度和平均胸径在1~6年内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而6年以上林龄的立竹密度则呈下降趋势,平均胸径的增幅也趋缓。雷竹各器官的平均含碳率排序为竹杆(423 g/kg)竹枝(412 g/kg)竹叶(385 g/kg)竹根(363 g/kg)。竹林地上部分杆茎和枝叶是主要的植物储碳源,占储碳总量的70%以上,其中杆茎的碳储量最大且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趋势最为显著。竹林植物总固碳量在3~6年时段内的增加速度最快,其余时段增速较缓,10年以上林龄的雷竹植物固碳量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基于日降雨信息的月降雨侵蚀力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析浙江省兰溪和嵊州8年共402次自记降雨过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月侵蚀性雨量(Pmer)、月侵蚀性降雨日数(Dmer)和月内最大3日雨量(Z3m)等3个指标,同时定义了Pmer、Dmer和Z3m的计算方法,并将其引入到降雨侵蚀力模型之中。结果发现:利用Pmer、Dmer和Z3m等指标所建立的月降雨侵蚀力模型,其相对偏差为9·9%,而传统单因子雨量指标所建立的模型,其相对误差为21·6%,显然,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
几种降雨侵蚀力模型在潋水河流域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刚  梁音  陈效民  刘通 《土壤学报》2010,47(1):7-12
在分析江西兴国县潋水河流域东村水文站1967~2005年逐日降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国内外常用的6种降雨侵蚀力计算模型,即周伏建等(A)、章文波等(B)、吴素业(C)、史志华等(D)、Wischmeier等(E)和CREAMS(F)模型,分别计算其降雨侵蚀力大小。用有效系数和相对偏差对各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模型C比较理想,在计算降雨侵蚀力时具有较高的有效系数(0.97)和较低的相对偏差(0.073)。月雨量模型(A、C、E)与日雨量模型(B、D、F)相比,具有较高的有效系数和较低的相对偏差,说明月雨量模型要优于日雨量模型。从趋势系数来看,这两类模型的趋势系数均值分别为0.058和0.196,均为正值,说明39年来潋水河流域年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后者高于前者,说明用日雨量模型计算的年R值,其增加趋势高于月雨量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