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1篇
  22篇
综合类   34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人工林的近自然经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人工林是世界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运用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方法和理念建立经济上高效、生态上安全的人工林,是当前我国林业上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在对人工林目前所存在的生产和生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自然林业思想,对我国人工林近自然经营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对我国林业生态工程近自然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3.
土壤生态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术了土壤生态型的概念和类型,指出土壤生态型研究对作物育种、土壤资源配置、区域耕作及生态农业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盆栽控制试验,研究了单作和混作栽培方式及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水分胁迫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土壤(燥红土和变性土)玉米(Zea mays L.)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一定的水分胁迫范围内,玉米叶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升高,但过度胁迫时,酶活性降低;②随着土壤含水量降低,燥土和变性土上生长的玉米叶片的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略有差异,这与二者的土壤物理性质有关;③施肥处理[T(N100 mg+P2O5*#170 mg+K2O 60 mg/kg干土);Z(NPK+Zn10 mg/kg干土);M(5.2 g干牛粪/kg干土+NPK)]和栽培方式对玉米叶片的酶活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仙女湖水库集雨区面源污染防控体系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针对仙女湖水库集雨区由水土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提出了在水库集雨区建设由林草“过滤器”作用带系统、微型湿地生态系统、低效林改造系统、农业废弃物的“三化”处理系统、农业清洁生产标准化体系、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系统、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监测网络体系组成的综合防控体系,并介绍了综合防控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6.
生菜无土立体高效栽培技术刘兴南杨万勤王建辉冯德刚(甘肃省白银市农科所730900)1栽培方式采用地面槽式基质栽培和空间悬挂塑料盆相结合的立体栽培方式,需在温室地面南北向挖成宽65cm、深15cm、坡降为1∶75的土槽,槽间距40cm,在槽内铺1层塑料...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酸性紫色土、钙质紫色土和冲积土上生长的一年生红椿实生苗暴露在不同浓度Pb胁迫(O、200、450mg·kg-1和2 000 mg·kg-1)条件下的叶长、叶面积、生物量、各器官Pb含量特征和富集程度,并分析了红椿对Pb污染的耐性和转移效率.3种土壤下红椿都能生长,但相同浓度Pb胁迫下其在钙质紫色土中生长状况最佳,在冲积土中生长状况最差.随Pb浓度增大红椿叶片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当土壤中Pb浓度在2 000 mg· kg-1时,其叶长和叶面积与对照差异极显著(P<O.01);Pb胁迫使得红椿根茎比发生明显的变化,还加大其叶的凋落程度,同时整株生物量随着Pb胁迫浓度的增大呈极显著降低趋势(P<0.01),但在土壤Pb浓度最大时其生物量仍达到对照的81.47%以上.红椿体内Pb含量与土壤Pb浓度成正相关(P<0.01),其6个器官中细根Pb含量最高,粗根次之,而地上部分的Pb含量较低且差异不大.红椿耐性指数值在0.67~1.06之间,表现为随Pb胁迫浓度增大,其耐性呈下降趋势.红椿富集系数与转移系数都较小且小于0.3.这些结果表明,红椿能在Pb污染较严重的土壤中较好的生存,可作为Pb污染区域潜在的土壤修复树种.  相似文献   
8.
采用速生树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但已有结果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为了解杨树在不同Pb胁迫条件下生长响应和Pb富集效果,以长江上游两种典型土壤(酸性紫色土和钙质紫色土)为栽培介质,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Pb浓度处理下(CK:0mg·kg-1;T1:200mg·kg-1;T2:450mg·kg-1;T3:2000mg·kg-1)欧美杂交杨(Populus deltoides×Populusnigra)生物量生产与分配格局以及Pb吸收、富集特性。两种土壤条件下杨树各器官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均表现出随Pb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Pb胁迫条件下杨树生物量分配格局在钙质紫色土中表现为茎>粗根>叶>细根。相同浓度Pb处理条件下,单株杨树总生物量均表现为钙质紫色土大于酸性紫色土。随着Pb处理浓度的增大,杨树各器官Pb含量及积累量显著增加。Pb胁迫使杨树对Pb的富集系数逐渐增大而耐性系数逐渐减小。T3处理条件下杨树对Pb的富集系数在酸性紫色土中较大,且各处理条件下杨树对Pb的耐性系数均为酸性紫色土中较大。这些结果表明,高浓度Pb胁迫条件下酸性紫色土中的欧美杂交杨表现出较好的吸收和富集Pb的特性,这为Pb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农业种植模式土壤-作物系统中Zn的分配与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农业种植模式土壤-作物系统中Zn的含量与变化,研究了岷江下游丘陵区3种典型农业种植模式(M1:玉米+红薯-小白菜+菠菜,M2:玉米+生姜-茎用芥菜,M3:水稻)土壤和作物中Zn的分配和迁移特征。结果发现,土壤全量Zn含量变化在M1、M2中表现为显著下降后又显著上升的特征,M3中为显著下降。作物食用器官Zn含量特征为蔬菜作物(小白菜、菠菜、茎用芥菜)>根类作物(红薯、生姜)>谷物类作物(玉米、水稻)。除小白菜外,作物非食用器官中Zn含量均显著大于食用器官。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非耕作季节N、P的流失特征,以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4种典型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于2008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研究了耕作季节后不同种植模式在每次降雨后的N、P流失特征及不完全混合模型的综合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非耕作季节,紫色农耕地均表现出较大的N、P流失量,最大分别达到(0.491±0.079)kg·hm-2和(12.604±13.173)×10-3kg·hm-2。N的流失量均大于P的流失量,并且N、P主要通过地表径流流失。不同种植模式间N、P流失量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生姜种植模式的N、P流失量最大,大豆种植模式最小。不完全混合模型可很好应用于研究区域农耕地N、P流失。模型的有效系数均达到0.6以上,其中模拟N流失的有效系数高达0.958。这表明,非耕作季节农耕地N、P流失是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不完全混合模型可成为该区域N、P流失预报和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