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5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辽宁地区近50年无霜期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GIS技术、气候倾向率以及突变分析方法,利用近50a辽宁省52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对无霜期初日、终日以及持续日数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平均无霜期初日以2.2d/10a的速率提前(P0.01),在1989年前后发生突变;终日和持续日数分别以1.9d/10a和3.9d/10a的速率延后和增多(P0.01),终日在1975年前后发生突变。辽宁大部地区无霜期日数以3~4d/10a速率增加(P0.01)。(2)不同基准年的气候平均值(A时段:1961-1990年,B时段:1971-2000年)有明显差异,B时段较A时段初日提前、终日延后、无霜期日数延长。(3)从年代际变化来看,无霜期日数在20世纪70年代的高值和低值区域较60年代有所扩大,80年代高值区再次扩大,低值区缩小,90年代较前者空间格局变化不大,2000年以后高值区已覆盖辽宁大部地区,低值区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2.
沈阳近 60年大雾发生规律及与气象条件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深入了解沈阳地区大雾发生规律及与相关气象因子关系,进而更好地开展大雾预报,利用沈阳市1951—2011年大雾资料,分析了沈阳市大雾气候特征及与气象条件关系。结果表明:沈阳大雾呈显著减少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生了1次明显的加剧减少趋势的气候突变,20世纪80年代前期减少趋势显著,之后该趋势一直持续;沈阳大雾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8月—次年的1月出现几率较大,2—6月较少,9月最多,6月最少;一天中02时—08时出现雾的次数最多,一般持续时间在6 h以内,最长可达21 h,发生频率最大的持续时间为1~2 h;冬季风速为1.0~2.5 m/s、相对湿度为70%~90%,合适的气温,低云量较少时出现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2年庄河5期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分析温度条件对辽宁南部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照和水分条件适宜情况下,玉米各生育期持续时间受温度条件影响较为明显,出苗、苗期及灌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其中出苗时间对日最低气温比日均温响应更为明显.玉米生长状态在营养生长阶段受温度影响较小,而产量形成过程因不同温度条件对干物质积累影响的差异而不同.产量形成不但取决于灌浆期积温,同时还受气温日较差和日最低气温的影响.对于庄河地区而言,适当晚播将有利于玉米各生育期经历更为适宜的温度条件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对锦州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生长季内的粗糙度(z0)和零平面位移(d)动态特征及其与风速、株高(h)和叶面积指数(LAI)的关系分析表明:零平面位移(d)在玉米拔节后10d左右,株高约1.40m时开始出现,在抽雄前为0.80-1.00m,抽雄后为1.00-1.40m;z0在抽雄前小于0.20m,乳熟前后达到最大,约为0.40m。d/hz0/h分别为0.40-0.54和0.10-0.14,在h达到最大值前,分别随LAI增大而减小和增大。d出现前,z0与风速呈负指数关系,与LAI和h都呈线性关系。d出现后,风速与z0d之和的关系比与各自的关系更显著;d与LAI、h都呈显著指数正相关关系,LAI、hz0的影响大于dz0+d,且h的作用大于LAI。d出现至h达到最大期间,上述各种关系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建立空气动力学参数的动态参数化方案及改进陆面过程模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1959~2008年辽宁省浅层地温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丽  李志江  李岚  明惠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869-12870
利用1959~2008年辽宁省0、5、15、2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累积距平气候统计方法,分析辽宁省各浅层地温年、月变化趋势及气候异常等特征。结果表明:各层年平均地温以0.171~0.823℃/10a的升温率显著上升。年代变化趋势存在共同的特征:20世纪60年代前期至中期变化平稳,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处于50年以来的低温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尤其80年代以后,各浅层地温增温显著,其中21世纪初期处于50年以来的高温期。辽宁省近50年浅层5、10、15、20cm月平均地温4~10月异常年份较多,且异常偏暖年份明显多于异常偏冷年份。就年平均温度而言:异常年份较少。  相似文献   
6.
利用辽宁省52个观测站1966—2010年降水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年降水和四季降水以及不同年代的降水界限变化进行了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45年辽宁省降水呈弱的下降趋势,但总趋势不显著。不同降水界限范围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经分析得出,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辽宁省半干旱区在增加,半湿润区在缩小,而湿润区范围基本无变化。从时间分布上看,春季与冬季变化趋势相似,都呈增加趋势,但冬季的增加趋势很弱;夏季和秋季的变化趋势相似,都呈减少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四季降水均呈现自西向东增多的趋势,四季降水的大值区都出现在辽宁省东部,夏、冬季东部与西部降水的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气象要素对枫叶变红时间、程度的影响并对赏枫的天气适宜度做出准确预报,本文利用2014—2017年辽东本溪、本溪县、桓仁3个国家级气象站9—10月的气象资料和关门山公园、老边沟景区、中华枫叶之路、枫林谷等16个监测区域65个监测样点枫叶物候观测资料,分析影响枫叶变色的气象条件及最佳观赏期特点,确定枫红气象指数的计算方法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1)辽东山区进入初红状态平均时间是9月26日,进入正红状态平均时间是10月8日;枫叶进入初红状态的时间较初霜日有明显提前,进入斑红状态的时间和初霜日对应较好,有70%以上的样点在初霜日前1天到后1天之间进入斑红状态。(2)气温对枫叶变色的影响显著,在枫叶开始变色阶段,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越低,枫叶变色率越高;降水对枫叶变色也有一定的影响,7—9月降雨较多的年份,枫叶进入最佳观赏状态时间较晚,但枫叶观赏期较长。(3)每年9月16日之后,日平均气温在12~18℃时,枫叶进入初红状态;日平均气温在5~15℃时,枫叶进入正红状态;日最低气温低于10℃,并累积超过3天,进入初红状态;日最低气温低于6℃,并累积超过3天进入正红状态;气温日较差大于15℃,并积累超过3天,开始进入初红状态。(4)枫叶变色前都会经历一次明显的降温,初红状态出现在降温后的第1天或第2天,斑红状态出现在降温后的第3天或第4天。(5)根据分析结果建立枫红气象指数,划分为4级标准,分别为一级适宜、二级较适宜、三级不太适宜、四级不适宜,分级表征枫红的观赏适宜度,为游客赏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50年辽宁无霜期积温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IS技术对辽宁近50 a不同时间尺度无霜期积温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无霜期积温区域平均值年际变异很大,最大值超过600℃·d,近50 a极显著增多,增幅为85℃·d/10a,主要增多时段在90年代以后;其中增幅最大区域分布在辽西南部和中部平原南部,超过90℃·d/10a,趋势极显著,东部山区西部...  相似文献   
9.
采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对东北地区不同时期降水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蔡福  明惠青  刘兵  于慧波 《中国农业气象》2006,27(4):296-299,304
采用地统计学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北地区146个站1961—1990年与1971—2000年的年降水和夏季降水气候值进行分析,与传统统计方法的结果对比后认为传统的统计方法不能真实地反映不同时段数据的差异。通过在GIS平台上对两组气候值差异百分比的空间分布分析得出:黑龙江西南部以及东部部分地区、吉林东南部和辽宁中部地区夏季降水量增加3%~6%,其余地区减少,其中辽宁南部和西北部减少幅度最大,达6OA~9%;黑龙江大部、吉林东部以及辽宁中部地区年降水量增加,其余地区减少,辽宁南部地区减少幅度最大,达6%~9%。  相似文献   
10.
李岚  明惠青  唐亚平  孙婧  王艳丽  孙丽  赵淼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659-10661,10664
根据农业气象科研、业务需求,采用Visual Basic6.0可视化开发软件和MicrosoftAccess2000数据库,建立了辽宁省农业气象短信编辑系统,指出了农业气象短信编辑基本原则和系统优化设想,并着重对农业素材库中主要农作物生长所需气象条件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