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葡萄水果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合理的施肥和科学的管理对葡萄的生产和质量至关重要。化肥控失可减少N、P等元素的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本文对葡萄的营养特点、施肥期、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及化肥控失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以期为葡萄生产上化肥的合理施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分析湖南省不同地区的葡萄种植土壤不同土层的养分特征,以期为湖南省葡萄种植的土壤养分管理以及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本研究选择湘北、湘中、湘南、湘西4个有代表性的葡萄种植区取样,测定分析了各地区0~20、20~40、40~60cm 3个土层的养分差异。结果表明:(1)4个地区的土壤pH值在5.0~6.1,均随着土层深入而逐渐增加;(2)不同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0~20cm土层湘西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27.4g·kg~(-1)),湘北地区最低(16.7g·kg~(-1)),4个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深入而降低;(3)随着土层的深入,4个地区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呈降低趋势,0~20cm土层,湘西地区的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68g·kg~(-1)和149.2mg·kg~(-1);(4)随着土层的深入,4个地区的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呈下降趋势,0~20cm土层,4个地区的土壤全磷差异不显著,土壤有效磷含量湘南地区最高(32.0mg·kg~(-1)),湘中地区最低(8.8 mg·kg~(-1));(5)0~20cm土层,湘西地区的土壤全钾含量最高(19.2g·kg~(-1)),湘北地区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639.9mg·kg~(-1)),4个地区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通过施用碱性肥料中和偏酸性土壤,对于养分含量低的地区合理的增加肥料的投入,再加上规范化的管理措施,有助于葡萄提高产量,提升品质。  相似文献   
3.
土壤质量是评判土壤性质好坏的标准之一。人们为了获得高产量、高品质的葡萄而大量施肥,忽略了土壤的承受能力,容易导致葡萄园土壤质量的恶化。主要综述了土壤质量的定义和特性,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微生物、施肥和土壤改良等方面分析土壤质量变化对葡萄种植的影响,以期为葡萄种植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4.
探究一次性施肥条件下,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掺混比例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并评价其经济增长效益。连续两年(2018~2019年)在洞庭湖典型双季稻种植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不施N肥(CK)、优化施肥(CU)、40%释放期90 d聚氨酯包膜尿素+60%常规尿素掺混(0.4PuCU+0.6CU)、60%释放期90 d聚氨酯包膜尿素+40%常规尿素掺混(0.6PuCU+0.4CU)、释放期90 d聚氨酯包膜尿素(PuCU)共5个处理,研究包膜尿素与常规尿素不同掺混比例对双季早稻产量、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包膜尿素掺混比例对双季早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经济效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与CU处理相比,0.4PuCU+0.6CU、0.6PuCU+0.4CU和PuCU处理的2018年双季早稻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4.55%~6.19%和4.69%~6.96%,有效穗数和总实粒数分别提高9.17%~13.17%和16.43%~23.51%;2019年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9.42%~24.00%和21.29%~26.90%,有效穗数和总实粒数分别提高2.28%~14.61%和16.00%~36.58%。其中,不同比例包膜尿素掺混处理作用效果优于单施包膜尿素处理。0.6PuCU+0.4CU处理控释氮所占比例高于0.4PuCU+0.6CU处理,较优化施肥处理增产增效。相关分析表明,株高、有效穗数、总颖花数和总实粒数分别与双季早稻籽粒产量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P0.05)。一次性施入聚氨酯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适宜比例掺混可有效改善双季早稻产量构成,利于形成有效穗,扩充籽粒库容,促进生长,实现增产增收。其中,60%聚氨酯包膜尿素+40%尿素处理养分释放适宜,增产增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有效减少平原河网双季稻种植区农田氮素(N)损失并提高N肥利用率,采用聚氨酯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一次性施肥技术,探究控释掺混肥对早稻季氨挥发损失及N肥利用率的影响。连续两年(2018—2019年)在湖南益阳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不施N肥(CK)、常规施肥(CF)、聚氨酯包膜尿素(PuCU)、聚氨酯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以6∶4比例配比(0.6PuCU+0.4CF)共4个处理,采用半密闭通气法监测水稻生育期间氨挥发特征。结果表明: CF和0.6PuCU+0.4CF处理稻田氨挥发主要发生在移栽后10 d内,峰值出现于第2~3天和第10天;而PuCU处理整个早稻生长季氨挥发通量缓慢,略高于CK处理。早稻全生育期CF处理氨挥发损失量(率)最高,达39.48 kg·hm-2(22.22%),N肥吸收利用率(NRE)和N肥农学利用率(NAE)分别为29.19%和13.82 kg·kg-1;PuCU和0.6PuCU+0.4CF处理氨挥发损失量(率)分别为12.01 kg·hm-2(3.91%)和20.70 kg·hm-2(9.70%),NRE分别为60.22%和71.36%,NAE分别为18.99 kg·kg-1和20.34 kg·kg-1。其中,0.6PuCU+0.4CF和PuCU处理早稻季总计氨挥发损失量较CF处理分别降低47.57%和69.56%,而NRE分别提高163.08%和116.29%,NAE分别提高69.85%和55.97%。Elovich方程能较好地拟合稻田氨挥发累积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各处理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早稻季氨挥发通量与田面水NH4+-N浓度及pH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聚氨酯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能有效避免施肥后NH4+-N的急剧升高,减少稻田氨挥发损失,并提高早稻N肥利用率,而将其与尿素按比例进行互配能进一步促进N素吸收,提高N素利用效率,但氨挥发减排效果较单施聚氨酯包膜尿素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