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林业   7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果穗喂入形式与籽粒破碎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玉米籽粒脱粒过程中的机械损伤,掌握玉米果穗在不同籽粒含水率、不同喂入形式和不同脱粒辊转速下在双喂入口脱粒装置上与玉米籽粒破碎率的关系,对不同含水率的玉米穗进行了不同喂入形式和不同脱粒辊转速的脱粒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籽粒含水率25%时,籽粒破碎率明显高于含水率13.5%的值;玉米穗从A喂入口喂入是以冲击脱粒方式为主,玉米籽粒破碎率高;从B喂入口喂入是以差速脱粒方式为主,玉米籽粒破碎率低;在同一含水率下,从A喂入口与B喂入口喂入,籽粒破碎率都随脱粒辊转速的增加而增加。研究成果为改进脱粒工艺和减少玉米破碎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三江平原植被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偏好,以三江平原典型植物群落——草甸小叶章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15N示踪技术,施加标记的NH+4-N和NO-3-N。结果表明:草甸小叶章群落5种植物均表现出喜硝性,且优势种小叶章吸收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最多。优势种小叶章不同器官短期内偏好硝态氮的优先顺序为叶>茎>根。土壤中大部分外源氮被植物吸收,土壤残留的铵态氮多于硝态氮。  相似文献   
3.
紫椴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分别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设计2种方法对影响紫椴ISSR-PCR反应体系的4个因素(Taq酶,Mg2 ,dNTP,引物)在3个水平上进行优化试验.正交设计选用L9(34)方案,采用直观分析法获得影响因素最佳反应水平.单因子试验分别研究各因素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情况,找出最佳反应水平.2种方法所得影响因素最佳水平存在差异,通过综合比较与分析,最终建立了紫椴ISSR-PCR的最佳反应体系: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Taq酶1.0U,Mg2 2.0 mmol·L-1,dNTP 0.20 mmol·L-1,引物0.4μmol·L-1,1×PCR buffer,30 ng模板DNA.在此基础上筛选出14个扩增稳定、多态性丰富的ISSR引物,并通过梯度PCR试验,确定引物最佳退火温度.  相似文献   
4.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黑龙江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2001—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将黑龙江省资源利用的动态特性融入到生态足迹模型中,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黑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结果表明:2001—2005年黑龙江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呈整体上升趋势,由2.2467hm2·人-1攀升到3.0084hm2·人-1,增长近1.34倍。其中,草地和能源生态足迹对黑龙江省人均生态足迹贡献最大,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2001—2005年黑龙江省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整体呈下降趋势。5a间黑龙江省均表现为生态赤字,且随着人均生态足迹的不断增大,生态赤字逐渐加大,黑龙江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2001—2005年黑龙江总GDP的生态足迹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消耗增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总体上,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对哈尔滨至大庆间高速公路现有景观绿化植物种类及中央分隔带立地条件进行实地调查与分析。该路段景观绿化植物6种,其中常绿乔木2种,花灌木4种,植物种类单调,彩化树种缺乏。中央分隔带土层薄,呈中性或偏酸性,土壤速效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低,土质较差。根据植物的生态学特性及路段的现有条件,结合高速公路绿化要求的特殊性,探讨哈大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绿化树种的选择,为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景观绿化植物的选择、设计、施工和更新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氮素有效性是调控全球变化反馈机制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以东北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15N示踪技术,通过野外原位控制实验,研究湿地植物小叶章对不同氮素形态(NH+4、NO-3、NH+4-NO-3)的吸收及小叶章N2O排放通量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氮素形态处理下,小叶章叶生物量表现为处理A>NA>N>CK;A处理,茎生物量最大,比对照提高了35.7%;NA处理,地下生物量显著高于A和CK(P<0.05);NA处理,根冠比最大,是对照的1.82倍。(2)不同氮素形态处理下,小叶章叶、茎、地上以及根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CK)(P<0.05),不同处理之间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3)不同氮素形态处理下,小叶章叶、茎以及地上部分Ndff和15N含量均表现为处理A>N>NA>CK,并且各处理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各处理之间达到显著差异(P<0.05)。(4)不同氮素形态处理下,处理N湿地N2O排放量最多,且显著高于处理A和处理NA(P<0.05),处理N、A、NA显著高于对照(CK)(P<0.05)。阐释了不同形态氮素在植物-土壤-大气系统中周转与分配策略,以及对N2O排放的影响,为湿地氮生物地球化学和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玉米果穗籽粒间缝隙走向对其循环力衰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果穗形状、籽粒类型、籽粒含水率、籽粒间缝隙走向、籽粒组砌规律、籽粒硬度等玉米果穗籽粒自身因素对其脱粒的难易程度以及损伤程度影响很大。其中,玉米果穗的缝隙变化趋势与缝隙线的走向规律对玉米果穗的脱粒效果及籽粒间循环力衰败的影响更大。为此,通过Micro Shot图像处理系统对玉米果穗籽粒间缝隙的走向进行微观分析,获得不同籽粒含水率的情况下,籽粒间缝隙走向及其变化规律对籽粒间循环力衰败规律的影响机理,进而为低损伤玉米脱粒机的研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主要探讨分次加尿素对脲醛树脂分子量分布及胶合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脲醛树脂合成过程中,分次加入尿素,不仅可起到降低胶中游离醛的作用,同时还可起到分子量的调解作用.尤其是加入第2次尿素时,对胶中大分子部分可起到降解重排、减少胶中醚键含量的作用,从而达到低毒的目的.加入第2次尿素时,可能会改变脲醛树脂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9.
隋心  张荣涛  刘赢男  许楠  倪红伟 《草地学报》2016,24(6):1226-1233
采用Biolog-Eco方法分析了模拟氮沉降对三江平原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沉降处理间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差异显著,AWCD值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土壤微生物对6大类碳源利用强度存在差异,各处理间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类碳源利用率最高,为优势碳源;不同处理间土壤微生物在碳源利用上有明显的空间分异,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羧酸类、酚酸类和胺类碳源的利用上,其中胺类尤为突出;此外,对不同施氮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与土壤理化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全氮、铵态氮、全磷会对小叶章湿地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功能活性产生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增加氮沉降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大连地区山地有丰富的酸枣资源,选择立地条件好,长势健壮的酸枣,改接优良品种大枣.应用综合性的林业技术措施,实现早产、丰产,比植苗造园省工、省时,既充分利用野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又增加林农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