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物元评判模型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利用物元分析理论,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等级、评价指标及其特征值作为物元,确定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经典域、节域及待判物元,应用物元和可拓集合中的关联函数建立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物元评判模型。并以山西省阳高县王官屯等二乡(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物元评判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综合效益的等级属于程度Km(P)=(-0.101,0.037,-0.431),属于"一般"等级,与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相似,符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物元模型应用于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作为一种初步的尝试与探索,为定量评价土地整理综合效益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农用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功能产生的影响需要持续不断的予以关注和调节。该文以福建省建溪流域为例,采用碳储量多源模型和耕地生产潜力模型估算了建溪流域的碳储量和粮食产能,分析了区域尺度农用地整理对碳储量和粮食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与2010年相比,2016年碳存储总量降低了38.28×10~6 t,为369.29×10~6 t;整理区以1.41%的土地贡献了整个建溪流域1.70%的碳储量减少量,农用地整理对建溪流域生态系统的固碳服务有负作用;2016年建溪流域的粮食产能提高了10.83×10~4t,为124.46×10~4t;农用地整理项目区占建溪流域耕地面积的14.61%,贡献了20.87%的粮食产能提高值,有效提高了建溪流域耕地的粮食产能。农用地整理所产生的碳效应不容忽视,在农用地整理中需要注重生态措施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引入了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变化脆弱性评估方法,以黑龙港流域巨鹿县为例,在分析巨鹿县2000—2015年土地利用与强度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05年这一时间段内,研究区内耕地、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减少而未利用地的面积反而处于增加的态势,造成碳损失加快,致使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强度变化表现得愈加脆弱,土地利用强度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植被、土壤、总碳储量分别减少36.66万t,1.03万t,37.67万t。在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这两个时段内,随着政府合理的进行土地利用调控,土地利用强度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分别增加1.24万t和1.06万t,不断表现出正向的潜在影响,碳汇也在不断增加,那么合理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规划管理将会成为降低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脆弱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柏乡县土地整理项目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土地整理项目中的碳排放效应,明确土地整理的碳排放及其测算方法,分析土地整理碳减排潜力,以河北省柏乡县固城店镇土地整理项目区为研究区域,基于能源消费及土地利用变化,采用IPCC清单法,分析土地整理施工工程中包含土地平整工程、灌溉和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以及农田防护工程4个方面的碳排放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结果表明:柏乡县土地整理项目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总量为469.77 tC,土地平整工程的碳排放比例最大,高达78.44%,田间道路工程及灌溉和排水工程分别占15.69%,5.86%。从单位投资额碳排放量和单位投资比率的碳排放比例上看,田间道路工程和灌溉与排水工程投资的生态效应优于土地平整工程。柏乡县土地整理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使得区域土壤和植被碳储量增加了748.58 tC,其中未利用土地的碳储量变化最大。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后增加的碳储量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的1.59倍。柏乡县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碳储量增加了278.81 tC,表现出碳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为了降低土地整理的碳排放量,应当减少土地平整工程量,提倡使用清洁型燃料,并优先考虑碳密度较低的地类作为耕地来源,并在耕种过程中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提高耕地产能。  相似文献   
5.
2Ai-2染色体在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代换背景中的遗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特异的EST-PCR标记检测5个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代换系(包括端体代换系)与普通小麦中国春(CS)杂交后代群体,研究外源染色体2Ai-2通过杂种向后代的传递率及其结构变异,并用基因组原位杂交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第二部分同源群不同染色体代换背景对外源染色体传递的影响不同,在2B代换系的杂种中外源染色体或片段显示优先传递,而在2D代换系的杂种中其传递力则较低,2B代换背景更有利于2Ai-2染色体或片段的传递;外源染色体在杂种后代传递过程中会发生变异,在多数组合中,变异出现在着丝粒处;与短臂相比,外源染色体长臂更容易在世代中丢失;端体代换系中的外源染色体端体在杂种后代传递过程中容易丢失,且也会发生结构变异。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证明了分子标记跟踪外源染色体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徐梦洁  郭义强  张颖  侯为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805-18807
以CEECs国家中的保加利亚为例,分析了农地细碎化产生的原因、历史与现状,指出农地细碎化导致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农村贫困加剧,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和新技术的推广,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保加利亚政府为解决农地细碎化问题展开的土地整理项目试点进行分析,并对其土地整理战略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7.
我国土地整治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调研与比较分析法,整理了近年来土地整治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旨在为土地整治相关研究提供基础参考.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建设、潜力评估、效益评价和3S高新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土地整治的部分理论基础、技术方法、管理决策等,对土地整治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总体而言,土地整治具有向综合化、智能化、生态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将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基于改进模糊层次模型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省武乡县涌泉乡土地整理项目为研究案例,采用专家咨询法与层次分析方法(AHP),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生态效益角度构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改进的AHP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专家咨询法对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的影响等级进行评判,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综合评价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结果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等级值为2.221 5,属于"较好"等级,符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结果表明基于改进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方法是一种科学、系统而又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土地整理工程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理的碳排放研究对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柏乡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通过间接采样和随机采样方法,分析了土地整理前后玉米地土壤碳排放及其影响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土地整理后,巨鹿县和柏乡县整理区玉米生长旺盛时期的土壤碳排放量增加,但均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水平,这说明在玉米生长旺盛时期,土地整理项目的开展暂未影响土地整理区土壤的碳排放。(2)在玉米生长旺盛时期,影响土壤碳排放变化的多个因子中,只有巨鹿县土地整理区的土壤碳氮比和柏乡县土地整理区的叶面积指数在土地整理前后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他因子虽然变化的大小和方向存在不一致,但是变化量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地形差异下土地利用的变化特点,探索不同梯度下自然和人为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该文以冀西北间山盆地区怀来县为研究区,选取1987年、2005年以及2013年的Landsat-TM/ETM影像以及DEM数据为数据源,运用地学图谱分析法,研究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成因以及机理,将坡度和高程数据相结合确定区域地形位指数,并结合土地利用信息图谱,探索不同地形梯度的土地利用分布以及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20年土地利用类型并未发生较大改变,土地利用结构仍以耕地、园地、林地以及未利用地为主;(2)研究区近20年斑块个数总体呈现上升的特点,平均斑块面积持续下降,破碎度逐步上升,且各地类的变化特点存在明显的差异;(3)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以稳定型图谱和后期变化型图谱为主,稳定变化型主要表现为林地—林地—林地,这与区域的林地面积分布较多有很大关系,后期变化型主要表现为耕地—耕地—园地,主要是由于园地效益好,土地利用方式由耕地变为园地;(4)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分布呈现很强的规律性,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在低地形梯度上分布面积较大,在中低地形梯度上则以"林地—林地—林地"为主的稳定型图谱为主,而以"水域—其他用地—水域"为代表的反复变化型在中地形梯度上占显著的优势,随着海拔地势的升高,以及受人为、自然因素的影响,只有前期变化型和反复变化型的分布指数较高,土地利用类型则仅局限在林地和其他用地之间的转换。该文为今后怀来县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规划提供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