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5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王孟泉 《河北农业》2013,(10):43-44
蔬菜育苗是蔬菜生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生产早熟、高产、优质、绿色蔬菜的基础。在育苗过程中应谨防以下几种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黑龙港流域夏玉米肥料效应与养分平衡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黑龙港流域典型农业县域玉米施肥产量效应及土壤养分利用平衡状况,以夏玉米为供试材料,设计不同氮磷钾用量水平处理,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可显著增加夏玉米产量,且在本区域内,氮磷钾三大元素中,玉米产量对氮素最为敏感,其次为钾,最后为磷;随着氮磷钾肥用量增多,土壤中氮磷钾盈余随之增加。研究中夏玉米氮磷钾肥利用率为10.0%~31.6%、13.3%~23.3%和52.5%~60%。综合考虑产量、养分平衡和吸收利用情况,推荐本区县域氮磷钾合理用量为:N 225~255 kg/hm2,P2O5 60~75 kg/hm2,K2O 120 kg/hm2。  相似文献   
3.
2018—2022年利用我国小麦茎基腐病优势病原假禾谷镰刀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病菌周年侵染循环规律。利用室内分层接种技术,明确了小麦播种层及以上的病菌能侵染小麦胚芽、地中茎、根茎结合处、芽鞘或叶鞘,但不侵染根系,病菌在种子5 cm以下不侵染小麦,为深翻有效压低菌源基数提供了依据。采用田间接种发现,苗期感病严重的可造成死苗,或分蘖减少;成株期茎秆枯死或白穗,分蘖更易发病,白穗呈零散分布,分散在小麦的不同高度。小麦收获后贴茬播种玉米,麦茬上携带的病菌能在玉米田生态环境中继续繁衍;玉米收获后,病菌随麦茬与玉米秸秆同时粉碎并旋耕,使病菌在田间得到扩散,进而再次侵染下茬小麦。据此揭示了黄淮海小麦秸秆还田、玉米(谷子等夏播作物)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茎基腐病逐渐成为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病害。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是当地菌源,经逐年优选和积累成为了优势病原,提出了以生态调控为核心的茎基腐病绿色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作用,表明大垄双行栽培能够改善冀玉19玉米群体结构,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条件下,种植方式和群体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品质具有明显的不同,能够减少株间竞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快,农业机械设备应用覆盖率不断提高,在增加种植效益的同时带动了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该文以邢台市棉花种植为例,介绍了棉花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要点,并分析了该技术的应用效益,给棉花生产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水肥对夏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水肥互作耦合对夏玉米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等方面探索玉米在邢台地区种植生产过程中田间的水肥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测定了3%噻霉酮微乳剂对黄瓜靶斑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3%噻霉酮微乳剂对黄瓜安全,对黄瓜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对黄瓜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4.03%,显著高于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的防效,建议使用浓度为500~1 000倍液。  相似文献   
8.
玉米二点委夜蛾、玉米螟、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为害日益猖獗,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安全。由于其发生种类多、数量大、时间长、不同种类世代交错,单纯化学防控用药量大、效果不理想。根据害虫发生规律和特点,对原有杀虫灯防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优化,通过使用波长为340~360 nm和440 nm的灯管、从春季越冬代开始诱杀、增加灯杆高度使杀虫灯可不断调节保持高于作物冠层1 m等3项技术创新和及时清理电网、安装在开阔无障碍物区域等2项安装维护要点,达到了杀虫灯全程高效防控鳞翅目害虫的目的。两年示范结果表明,对苗期二点委夜蛾防效均在95%以上;2019年对玉米中、后期鳞翅目害虫防效分别为93.85%和87.02%,2020年在玉米中后期害虫普遍较重的情况下,高效杀虫灯防效也达到了80%。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