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9篇
植物保护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莱斯特防除水稻田杂草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室内,田间试验系统测定了莱斯(比嘧磺隆)对稻田杂草的除草效果。结果表明,莱斯特对稻田主要杂草鸭舌草,矮慈菇,鲤肠,母草,节节菜,眼子菜,菏草,牛毛草,千金子等具有极高的除草活性,用药量低,对水稻和稻田水生动物安全,可以喷雾,撒毒土和毒沙。  相似文献   
2.
 稻粒黑粉病(病原菌Neovossia horrida (TaK.)Padw. et A. Kahn)是杂交稻繁殖制种田不育系上的主要病害,流行频率高,危害损失大。普遍率和严重度的关系(I-S关系)是植病流行学观测技术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稻纵卷叶螟的迁飞规律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为害水稻的有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和显纹纵卷叶螟(Susumia exigua Butler)。前者遍布全川稻区,后者主要分布在盆地内的平原、丘陵、河谷地区。 稻纵卷叶螟各虫态在四川盆地均不能越冬。每年初次虫源均由南方稻区随气流迁飞而来,常年4—8月有5次明显的迁飞过程。4—7月主要随“川东低涡”气流和东南气流从东南向西北扩迁,8月份则由东风气流从东向西(或西南)扩迁。发生期和发生量均有从东南向西北逐渐推迟和减少的趋势。 根据迁飞和发生特点,本研究将四川盆地划分为三个区域:盆地东南边缘五代区;盆地东南部四—五代区(本区又划分为盆东长江沿岸中稻受害亚区、盆南长江沿岸晚稻受害亚区和盆东北轻发亚区)和盆地西北部——三代区。 研究认为四川稻区稻纵卷叶螟测报和防治的重点应放在重发区(一区和二区的1、2亚区)的主害代上。  相似文献   
4.
"八五"以来,四川省培育出了一批新的杂交稻抗病丰产品种,及时更换了已丧失抗病性的主栽品种汕优63,使四川省结束了品种单一化种植的局面,控制了稻瘟病的大发生、大流行,确保了我省水稻持续高产稳产.1997年,我们对四川省主栽水稻品种和新育成品种的抗瘟性进行了系统评价,以期为这些品种的推广利用和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该文报道了四川南部稻区稻瘟病发生危害特点,提出了不同生态区稻瘟病的防治对策及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6.
稻粒黑粉病病穗率与病粒率的关系及其分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田间调查的数据,分析了稻粒黑粉病病穗率与病粒率的关系和发生程度的分级标准。结果表明,病穗率与病粒率的关系以指数函数拟合较好;在病穗率小于80%左右时可以用直线方程拟合。病害发生程度可分为5级。  相似文献   
7.
8.
9.
10.
本文通过控制性试验和田间调查发现并证实稻尾孢黑粉菌具在植物保表芽殖附生特性,其病害循环中存在一个相当长的田间芽殖附生阶段,冬孢子萌发最终产生的次生小孢子在侵入之前的2-3个月中附生在水稻和杂草体表,以芽殖方式维持和扩大种群数量,芽殖附生的次生小孢子才是田间发病的有效接种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