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0篇
  1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BA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抗寒性。为了进一步明确6-BA诱导水稻抗寒机制,对6-BA及低温 诱导水稻的过氧化氢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过氧化氢酶可受6-BA诱导,并且在提高水稻抗寒力 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谈谈稻瘟病     
稻瘟病是我省目前分布最广,危害最盛的水稻病害。水稻因稻瘟病危害造成的损失量仍居群病之首。据铜仁县调查统计,稻瘟病的常年受害面积约占总稻田面积的10%,严重年受灾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的20%。受害稻田的产量损失一般5—30%,严重的可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3.
沈福成 《种子》1991,(1):48-52
本文根据笔者的实践及国内外的动态,提出了亚洲栽培稻及广亲和基因的演化假说。根据实践和假说,认为亚种间特亲和基因可能比广亲和基因有更大的利用前途,应给予高度重视。同时根据假说和实践,提出了几种亚种间组合的组配方式,认为籼粳两系及化杀方法可得到最强的优势组合。笔者还提出利用立体农业环境选育较典型的光敏感型或较典型的温敏感型不育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5.
水稻离体茎穗室内杂交技术最先为广东省农科院创造。他们在田间取回茎穗(不带根)在室内杂交后,将母本茎穗植于人工配制的培养液中,于有散射光的房间内让其发育结实直至成熟。后来贵州农学院吴平理等对此方法作了改进,一改为母本离体茎穗带根泥土栽培。我们在此基础上改进了父本  相似文献   
6.
用贵州高原粳的广亲和特亲和资源矮化后代与两系不育系测配,筛选出基本是特亲和资源后代的组合,证明亚种间特亲和资源有利于亚种间种优势的利用。  相似文献   
7.
水稻株型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将10个恢复系,5个不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考察其F1代株型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剑叶长,宽,角度,株高4个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分蘖角度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影响,但主要受非加性效应的影响。不同材料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效应及其变异程度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8.
小麦缺体-四体的SSR辅助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SSR辅助鉴定一套小麦缺体-四体,为小麦缺体-四体鉴定提供了一种简易方法。并用所鉴定的材料对一些未知位点的SSR进行染色体定位。  相似文献   
9.
水稻籽粒簇生材料Z1820簇生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簇生性亲本Z1820与无簇生性的正常亲本缙香1A、缙2A和缙4A杂交得F1代,让F1自交得F2,同时以缙香1A、缙2A和缙4A为轮回母本亲本回交得BF1,调查各世代簇生情况。结果分析表明:F1的簇生性为中间类型,F2、BF1的簇生性在簇生程度上产生分离;Z1820与缙香1A、缙2A产生的后代的遗传行为符合单基因不完全显性遗传,而Z1820与缙4A的遗传表现则有所偏离,缙4A可能具有影响簇生性表现的遗传因子。笔者首次使用簇生率描述水稻的簇生性。  相似文献   
10.
水稻长穗颈性状的一种新遗传行为的发现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罗沙米的自然群体中发现一种隐性高秆突变体,秆型分析表明,突变体的株高增加主要是倒1节间伸长所致,属最上节间伸长型,是一种长穗颈突变。该突变还引起了剑叶和粒长发生显著变化。突变体/野生型、野生型/突变体的F1代全部为正常穗颈,F2代正常穗颈与长穗颈之比为3∶1;突变体/缙恢10号、缙1B/突变体的F1代全部为正常穗颈,F2代正常穗颈与长穗颈之比为13∶3。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除主要基因外,高秆性状的遗传还受到一对抑制基因的作用,有两种遗传模式可解释该突变体的遗传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