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研究了在实验室和工厂环境将椰子水进行自然发酵(FCW)预处理后再灭菌,用于细菌纤维素(BC)生产。结果显示,无论是本地产还是进口原料产的椰子水,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工厂环境进行自然发酵,其BC产量均显著高于未经发酵处理的新鲜椰子水(NCW)。对FCW进行离心除去菌体,发现发酵上清液合成BC的产量与未经离心的FCW无显著差异,初步说明是发酵椰子水的代谢产物起到促进BC合成的作用。通过液相色谱分析比较BC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的变化,发现FCW中乙酸、乳酸、琥珀酸可能对BC合成的贡献较大。将这3种有机酸添加至NCW中进行产BC的验证试验,发现添加0.3%乙酸和0.3%乳酸的BC产量分别达4.12、4.07 g/L,与对照(0.88 g/L)相比促进作用极显著。  相似文献   
2.
翻转课堂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其颠覆了传统教学,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该教学方法在"烹调工艺学"课程中应用,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师授课的效率,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目的。提出了传统"烹调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翻转课堂对此课程的优势机遇进行分析,给予了合理化改革建议,以期能为"烹调工艺学"的教学革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海南省内外的椰纤果生产企业代表性的布点采样、分离以及交换等方式共获得145株细菌纤维素产生菌,对其中93株采用持家基因、16Sr DNA基因等序列分析结合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引入近缘的7株不同种的模式菌株作为参照。结果显示,这些菌株被鉴定为驹形氏杆菌属(Komagataeibacter),其中79株分别鉴定为3个已知种:K.nataicola、K.europaeus、K.hansenii,另14株为未知种。采用持家基因dna K、rpo B和gro EL对14株未知菌进行鉴定,发现它们两两序列相似度均大于种间差异的临界值99.0%、98.8%和99.2%,推测该14株菌可能为驹形氏杆菌属的同一个新种。实验室目前的细菌纤维素产生菌包含模式种在内至少有9个已知种、还有至少1个疑似新种。小型菌种库还在持续建设中,这为保护我国椰纤果生产的菌种资源、优良菌株的遗传选育、椰纤果发酵生产的技术升级以及细菌纤维素的相关理论研究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细菌纤维素(BC)产量,研究4种酵母菌在NCW、PDB、YPD和BS等4种不同培养基中的发酵液对Gluconacetobacter europaeus Y9 BC产量的影响,并与新鲜椰子水和自然发酵椰子水发酵生产BC的产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YPD培养基制成的4种酵母菌发酵液中BC产量都是最高的,其中活性干酵母贝酵母、面包酵母和自行分离筛选的野生酵母威克克鲁维酵母、热带假丝酵母生产的BC产量分别为6.91、5.53、6.15、4.67 g/L,都显著高于以新鲜椰子水发酵合成的BC产量,贝酵母和威克克鲁维酵母在不同培养基中对BC产量影响不同,可能高于或者是接近自然发酵椰子水中的BC产量。推测酵母菌发酵液促进BC合成的原因不仅由于产生了合适浓度的乙醇,应该还与酵母菌产生了其他代谢产物,并且提供了良好的缓冲能力等有关。另一方面,筛自自然发酵椰子水的、野生的威克克鲁维酵母在任何培养基中培养后BC产量都较高,推测该菌株可能是新鲜椰子水经自然发酵后能使BC产量大幅度提高的重要贡献菌种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背景下,针对目前"烹饪营养学"教学中存在的只强调理论忽视应用的问题,从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内容、教学手段和实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从而提高"烹饪营养学"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现代高级烹饪人才的需求也逐年递增,全国开设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高校也快速增加。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推广背景下,高等学校"烹饪原料学"作为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主干课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讨论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烹饪原料学"的现状,教学方式的改善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等对高校烹饪原料学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地探讨,以期为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烹饪原料学"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