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为了研究乳酸菌发酵对豆粕粗蛋白含量和脲酶活性的影响,试验按豆粕质量4%、5%、6%的量添加乳酸菌作为3个处理,在37℃条件下发酵,分别在48,72小时对各组试样粗蛋白含量和脲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豆粕中分别添加4%、5%、6%乳酸菌发酵后,豆粕粗蛋白含量均有所降低,但仅6%乳酸菌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粗蛋白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6%乳酸菌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组乳酸菌发酵豆粕的脲酶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但除4%乳酸菌组发酵72小时脲酶活性降低幅度低于发酵48小时外,其他组发酵48小时和72小时的脲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在本试验菌种及试验条件下,乳酸菌添加量以4%为宜,既不会显著降低豆粕的粗蛋白含量,又可有效降低其脲酶活性。  相似文献   
2.
了解广东地区草菇种质资源分布、利用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为高效、科学可持续开发利用广东地区草菇种质资源,实现本地草菇栽培产业菌种质量提升提供参考。采用文献查阅、野外采集与种植场或市场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并分析广东地区小包脚菇属(Volvariella Speg.)资源的组成和分布特点,草菇栽培种质资源的生产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产业发展趋势。广东极其适合小包脚菇类群的发生,已报道的小包脚菇类群多达 20 余种,占全国已报道小包脚菇种类的 70% 以上,目前利用的主要有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银丝草菇(V. bombycina)等,其余野生资源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本地区也是国内最主要的草菇栽培和消费区域,栽培历史悠久,然而栽培菌种资源混乱、菌种生产标准缺乏、没有专业的菌种生产企业等,珠三角及周边区域的草菇生产企业、种植户分散,缺少规模化的草菇生产导致该地区草菇产业竞争力难以提升。加快本地区野生小包脚菇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草菇优良菌种的菌株提纯复壮、良种选育和高效培育技术研究,形成地区特色种质资源库,制定草菇优质菌种生产标准、培育专业的草菇菌种生产企业是当前广东地区草菇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广东粤北山区传统灵芝栽培模式,以及企业和菇农合作的栽培模式,该模式可以减少投资、提高效率.此外,描述了林下栽培灵芝管理技术要点,以期为从事灵芝林下栽培的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草菇栽培起源于我国南方,因营养丰富、嫩滑爽口而深受消费者喜爱,是少数在自然条件下适合夏季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之一。中国是草菇最大生产国,广东则是我国草菇最重要的产区和鲜品消费省份,也是推动草菇栽培技术创新的地区,在国内最先实现室内周年栽培,并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草菇栽培经历了旧法栽培到新法栽培,从室外栽培到室内栽培,从季节性栽培到周年栽培,从稻草栽培到废棉渣、中药渣等原材料栽培,从生料栽培到熟料栽培,从大田栽培到简易菇房、工厂化厂房栽培,从畦式栽培到袋料栽培、层架栽培、工厂化栽培等。随着栽培技术的进步,各地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原材料特点,摸索出各具特色的栽培方式。介绍了草菇特点和产量概况,从草菇栽培用种的繁育、栽培原材料及处理方式、菇房结构建造与加温方式、栽培方法等技术创新角度,分析了我国草菇栽培技术发展历程,对我国草菇产业半个多世纪的栽培技术发展、科技创新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同时对草菇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取假芝子实体多糖,研究其粗多糖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等,为假芝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人工驯化栽培的假芝子实体为材料,采用热水浸提法,经脱蛋白、冷冻干燥获得粗多糖,采用 HPLC、GPC、凯氏定氮法等分析多糖组分、分子量和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检测假芝多糖清除羟基自由基、ABTS 自由基抗氧化活性,用 MTS 法检测假芝多糖对巨噬细胞 RAW264.7 增殖的影响。【结果】假芝子实体粗多糖为棕褐色粉末,当浓度为 1.5 mg/mL 时羟基自由基、ABTS 自由基清除率分别达 90.26%、83.95%,一定范围内能促进 RAW264.7 巨噬细胞的增殖。假芝子实体多糖蛋白质含量为 16.99%,含有 17 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占 28%,以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最高,二者占比超过 30%。多糖组分由半乳糖、岩澡糖等 10 种单糖组成,其中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含量最高,3 种单糖含量占 67.87%。假芝粗多糖数均分子量(Mn)为 28.239 ku,重均分子量(Mw)为 57.502 ku,分布系数 α(Mw/Mn)为 2.036。【结论】假芝粗多糖为含有蛋白质的杂多糖,对羟基自由基、ABTS 自由基清除效果好,为更好的推广应用和科学开发假芝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6.
以一株野生食用菌菌株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分类地位及驯化栽培特性,为我国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鉴定,将采自广州市天河区的一株野生食用菌鉴定为盖囊侧耳(又称鲍鱼菇),并通过测定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商品性等对其开展生物学特性和驯化栽培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碳源是麦芽糖,最适氮源是牛肉膏,适宜生长的pH范围是7.0~9.0,适宜生长温度是25~30℃。在栽培配方为棉籽壳50%、玉米芯34%、麸皮15%、石灰1%、含水量62%的人工培养基中,在25℃条件下,液体菌种接种30 d左右满包,开袋7 d左右出原基,15 d左右可采收,子实体单丛鲜重95~195 g,一潮菇生物转化率约为27%,子实体多糖含量为5.97%,三萜含量为1.12%。本研究可为盖囊侧耳的人工栽培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也为后续选育广温、耐高温型食用菌品种提供优良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7.
为充分利用湛江市本地甘蔗渣、桑屑枝条、土沉香渣等秸秆资源,降低赤灵芝生产对木材原料的依赖,通过研究3个配方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和孢子粉产量、品质(多糖、三萜)、抗氧化活性等,筛选出适合本地的优良赤灵芝栽培配方。结果显示,添加了甘蔗渣的配方2,菌丝生长速度最快(0.75 cm·d-1),孢子粉产量最高(14.45 g/袋),且多糖和三萜总含量也高于其他2个配方。添加土沉香渣的配方3,菌盖直径(7.55 cm)、子实体鲜质量(36.79 g/袋)、总产量最高,但多糖和三萜总含量不如其他2个配方。添加了桑屑的配方1,赤灵芝的总抗氧化活性稍高于其他2个配方,但无显著差异。3个配方下子实体的三萜含量高于孢子粉,而孢子粉的多糖含量高于子实体。综合分析,配方2是实现梅灵3号灵芝孢子粉高产的较优栽培配方,适合在当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灵芝孢子粉小拱棚收集、风机吸收、套袋收集、封闭培养架收集的方法,详细叙述了广东省梅州市封闭培养架收集灵芝孢子粉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并对封闭培养架收集灵芝孢子粉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探究不同生长阶段灵芝子实体和孢子粉的活性成分变化,为灵芝子实体和孢子粉最佳采收期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消费者选择相关灵芝产品提供科学参考。对梅州本地主栽品种‘梅灵1号’灵芝生长发育期间4个阶段的子实体、孢子粉弹射期间3个阶段的孢子粉进行多糖、三萜及甾醇、腺苷、蛋白质、脂肪等活性成分检测。结果显示,灵芝子实体中,菌蕾期子实体多糖、三萜及甾醇、蛋白质、脂肪含量最高,分别为0.65%、2.2 g/100 g、25 g/100 g、3.1 g/100 g,高于子实体其他时期;成熟期子实体多糖、三萜及甾醇、蛋白质、脂肪含量均高于弹粉后,但腺苷含量随着子实体的成熟逐渐升高(从低于检测下限10 mg/kg到99.2 mg/kg)。与灵芝子实体相比,不同阶段收集的孢子粉活性成分含量差别不大,多糖含量0.7%~0.85%、三萜及甾醇含量12.2~14.0 g/100 g、腺苷含量156~214 mg/kg、蛋白质含量16.1~16.6 g/100 g、脂肪含量31.7~34.2 g/100 g,其中头道孢子粉脂肪含量最高(34.2 g/100 g),二道孢子粉多糖、腺苷含量最高,(分别为0.85%、214 mg/kg),产孢40天收集的孢子粉三萜及甾醇含量最高(13.5 g/100 g)。本试验条件下,灵芝子实体菌蕾活性成分含量高,可以加以利用;子实体弹粉后多糖、蛋白质含量有所下降,三萜及甾醇含量没有差异,若不采收孢子粉,可选择在成熟期弹粉前采收子实体;头道孢子粉、二道孢子粉及产孢40天孢子粉活性成分含量没有差异;孢子粉(破壁)活性成分含量显著高于子实体,消费者可根据实际需求选购产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