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分析中型绿地在功能组成、常见结构布局、园林建筑与绿化种植等方面的设计特点,分别从快速设计步骤、快速表现两个方面进行平面设计技巧的探讨。目的是提供一套严密的从快速找到设计切入点,到快速推敲、完善方案,直至最后快速表达设计成果的平面图快速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陈玮  栾春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099-4100,4111
针对农村的防灾现状,从村庄的总体规划、住宅建设、环境建设的角度出发,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防灾减灾建设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隋唐洛阳皇家园林理水艺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隋唐时期是中国传统园林发展的全盛期,其园林中建筑、山石、理水、植物四大要素的熟练运用,反映出隋唐园林在园林史上的重要性。选取隋唐时期洛阳皇家园林西苑、上阳宫、九州池为研究对象,对比总结出其在传统思想、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产生出的尊重自然、人与天调等园林理水艺术理念及手法,旨在探讨隋唐时期皇家园林理水艺术与皇家园林之间的关系,并为现代水景设计和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城市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干旱胁迫下外源添加生物炭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本试验对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和水分处理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了土壤对细菌群落潜在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干旱处理相比,干旱处理下添加生物炭处理的土壤pH提高了1.17,有机质含量增加35.31%,硝态氮含量增加26.18%;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4.72%,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了0.58%;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显著增加422个,Chao1指数显著增加了 12.90%;土壤细菌的纤维素水解和木聚糖分解作用增强。综上,干旱条件下施加生物炭,能够影响土壤微生物从而调控小麦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在阐释"三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基础上,从供给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农村居民、农村和农业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提出"三农"对乡村旅游发展十分重要,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农村居民、农村社会和农业会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带来影响,对此提出对策,以期为乡村旅游开发者提供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泰州地区鸭场大肠杆菌病发病情况,对泰州地区部分鸭场进行调查,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疑似大肠杆菌病死鸭中采集排泄物、肝脏、心脏等病料,进行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对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泰州地区鸭场大肠杆菌病发病率为2%~20%;分离鉴定大肠埃希菌23株,优势血清型为O78、O2、O76;对头孢噻呋、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4.3%、8.7%、21.7%;对庆大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3.9%、95.7%。本研究为临床药物治疗大肠杆菌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南太行地区5种类型99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法并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南太行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交叉重叠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南太行自然保护地森林公园的数量最多,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长治市内的保护地分布数量最多,整体呈集聚的空间分布类型;其保护地按照密度值可分为3档,大多为点状分布,高密度区主要呈带状和团块状分布在南太行东部地带及部分南部地区;99处保护地中存在27处交叉重叠,风景名胜区交地质公园是最多的重叠类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尧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阐述不同敏感区的分布状况与环境特征,为分级保护区划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从自然环境及社会人为角度筛选12项影响因子并进行综合赋权,采用加权叠加法对尧山风景名胜区进行综合分析并划定分级保护区。【结果】一级保护区占整体的38.52%,集中在西北部,海拔高、坡度大,敏感程度较高,以山地景观为主;二级保护区占整体的45.44%,集中在区域中部,敏感程度适中,植被覆盖度高,以自然及人文景观为主;三级保护区仅占16.04%,集中在区域东部,敏感程度较低,以耕地及建设用地为主,人工开发建设程度高。【结论】研究区整体以中敏感区为主,其次为较高敏感区,生态保护等级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降低,与生态敏感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生态网络构建作为一种有效的生态手段,对于保护物种多样性,建设城市生态空间及优化国土空间资源配置方面有积极意义。利用Arcgis平台运算、对遥感数据解译利用等新技术,应用层次分析法(AHP)、专家打分法(德尔菲法)等分析方法使生态网络的构建更加精准。以CNKI、WOS为数据源,用知识图谱计算工具CiteSpace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数据可视化与内容的结合进行研究,对于构建生态网络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MCR模型”在生态网络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对不同尺度范围绿地生态网络构建方法进行总结,最后对未来研究发展态势作出展望。结果表明,我国基于MCR模型构建生态网络的研究,按照发文量可分为3个阶段,即启蒙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而现阶段最小阻力模型(MCR)在生态网络的应用已经趋于成熟,只是在因子选取及赋值方面未形成统一科学标准;此外,研究尺度呈现多元化,涉及市、省、城市群等多尺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