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林业   6篇
  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不同年龄巨桉人工林枯落物和细根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巨桉工业人工林为对象,采用"空间换时间法",研究一个轮伐期巨桉林枯落物和细根碳储量,结果表明,1~6年生巨桉林枯落物碳储量为0.641~6.648 t·hm-2,不同年龄巨桉林枯落物碳储量1年为2.263±1.022 t·hm-2,2年为3.414±1.873 t·hm-2,3年为2.270±1.262 t·hm-2,4年为2.305±1.664 t·hm-2,5年为3.011±1.630 t·hm-2,6年为4.139±2.509 t·hm-2,6年生巨桉林枯落物碳储量最大.枯落物凋落量在年龄序列中表现为"高-低-高"的趋势;1~6年生巨桉林细根碳储量为0.101~0.637 t·hm-2,不同年龄巨桉细根碳储量1年为0.318±0.109 t·hm-2,2年为0.308±0.139 t·hm-2,3年为0.255±0.154 t·hm-2,4年为0.263±0.076 t·hm-2,5年为0.390±0.128 t·hm-2,6年为0.438±0.199 t·hm-2,6年生巨桉林细根碳储量最大,3、4年生较小,这与细根生物量的年龄变化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台湾桤木幼林地细根生长及林地土壤抗蚀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台湾桤木+黑麦草(模式Ⅰ)和台湾桤木+自然草(模式Ⅱ)2种林草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并以四川桤木+自然草(模式Ⅲ)作对照,研究3种模式林地内≤1mm的细根生物量分布特征和对土壤抗蚀性影响因子作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种模式林地的林木细根生物量均为上层>中层>下层,各模式林地内上、中、下3层细根生物量比值分别为44∶30∶26(模式Ⅰ),51∶34∶15(模式Ⅱ),49∶33∶18(模式Ⅲ),模式Ⅰ细根年平均生物量约为后2种模式林地细根生物量的1.5倍;用抗蚀性影响因子主成分分析综合指数表明3种模式林地的土壤抗蚀性为:模式Ⅰ(0.798)>模式Ⅱ(-0.383)>模式Ⅲ(-0.399),3种模式林地土壤抗蚀性从表层到底层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采用剥落分离法对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与三倍体毛白杨+自然草2种模式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化学特性进行研究表明:两模式林地非根际土C/N值和pH值均大于其对应的根际土。自然草模式根际与非根际土C/N值大于黑麦草模式根际与非根际土,而pH值却相反,黑麦草模式根际(或非根际)土pH值大于的自然草模式根际(或非根际);两模式根际与非根际土N/P值(有效N与有效P的比值)接近14:1;两模式根际与非根际土速效K在4—5月均处于低谷,10-11月处于高峰;黑麦草模式根际土C/N值与速效K呈现较显著正相关,自然草模式根际土C/N值与N/P值呈现较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以巨桉工业人工林为对象,采用“空间换时间法”,研究一个轮伐期巨桉林枯落物和细根碳储量,结果表明,1~6年生巨桉林枯落物碳储量为0.641~6.648t·hm^-2,不同年龄巨桉林枯落物碳储量1年为2.263±1.022t·hm^-2,2年为3.414±1.873t·hm^-2,3年为2.270±1.262t·hm^-2,4年为2.305±1.664t·hm^-2,5年为3.011±1.630t·hm^-2,6年为4.139±2.509t·hm^-2,6年生巨桉林枯落物碳储量最大。枯落物凋落量在年龄序列中表现为“高一低一高”的趋势;1~6年生巨桉林细根碳储量为0.101~0.637t·hm^-2,不同年龄巨桉细根碳储量1年为0.318±0.109t·hm^-2,2年为0.308±0.139t·hm^-2,3年为0j255±0.154t·hm^-2,4年为0.263±0.076t·hm^-2,5年为0.390±0.128t·hm^-2,6年为0.438±0.199t·hm^-2,6年生巨桉林细根碳储量最大,3、4年生较小,这与细根生物量的年龄变化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非公有制林业是中国林业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重点,针对具体地域,进行高产、优质和高效经营模式的探索对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在对四川省旺苍县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对该县现有不同经营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指出了制约旺苍县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因素。根据该县三个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选择或提出新的适合这三个不同地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经营模式,以期为本地区和其他具有相似地域特点地区的林业发展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美国以调节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为出发点,通过立法形式兴起了土地保护性储备计划。经过20多年实践,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中国退耕还林在生态效益上也与其相吻合,而出发点是保护退化农田生态系统。通过对比分析,认为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应从经济层面考虑退耕还林;加强农业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提高农民素质,放宽相应的福利政策和增强激励手段。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研究了一个林龄序列的巨桉林地枯落物储量、持水量、吸水率、土壤持水性能等与细根生物量关系,结果表明:(1)枯落物现存量在不同林龄林分中表现为5 a〉6 a〉2 a〉4 a〉1 a〉3 a。不同时期变化趋势为,7—10月凋落量(5.581 t·hm-2)〉1—4月凋落量(1.619 t·hm-2)〉10—1月的凋落量(0.152 t·hm-2);(2)枯落物持水量的变异性较大,同一个季节不同林龄林分的枯落物持水量差异显著,1~6 a平均持水量分别为:9.804 0、12.821 8、7.7508、5.949 8、17.004 2和14.459 6 t·hm-2。枯落物吸水率与浸泡时间呈现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其季节差异在浸泡的前4~6 h表现很明显,一般为秋〉冬〉夏〉春季;林龄差异表现表现为4年生巨桉林枯落物的吸水率最差,1年生的最好;(3)各林龄林分细根生物量在不同季节的基本趋势是:秋〉夏〉春〉冬季(P〈0.01)。林龄趋势为:6年生细根生物量最大(0.906 3 t·hm-2),3年生最小(0.537 7 t·hm-2)。巨桉幼龄林(1~2 a)细根生物量与枯落物持水量及其浸泡时间显著相关,随着林龄的增长,这种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向土壤添加单一光皮桦直径为0~1 mm细根(处理1)、1~2 mm细根(处理2)、扁穗牛鞭草草根(处理3)、0~2 mm细根与扁穗牛鞭草草根混合物(处理4)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微生物优势类群的变化。结果表明,120 d后,与未加植物根系的对照相比各处理都显著的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其中细根、草根混合处理的微生物总数大于添加单一细根和草根的处理(P<0.05)。真菌在分解过程中占主要地位,其次是放线菌,最后是细菌。对土壤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出参与细根、草根分解初期的主要优势类群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木霉菌属(Trichoderma)、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es),在培养后期(120 d后)起主要作用的优势类群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诺卡氏菌属(Nocardia)。8种土壤微生物优势类群数量在分解过程中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但分解120 d后,各处理优势类群的数量显著大于对照(P<0.05)。由此可见,细根、草根的不同处理对其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种类有较大影响,不同的分解阶段发育着不同的土壤微生物。  相似文献   
9.
采用SRS-1000便携式土壤呼吸仪对四川省丹陵县集体林区巨桉短轮伐期1~6年生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和5 cm土壤温度进行测量,并采用根钻法在不同季节测量所有年龄巨桉林活细根(<2咖)生物量.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巨桉林每月初期土壤呼吸速率在0.35~1.71 μmol·m~(-2) s~(-1)间波动,季节趋势为,夏季(1.35)>秋季(1.16)>春季(0.62)>冬季(0.41 μmol·m~(-2) s~(-1))(P<0.01).1-6年生的巨桉林土壤呼吸速率年均值表现出"高-低-高"的趋势(P<0.01),6年生巨桉林土壤呼吸速率最高;2)土壤呼吸速率月变化与土壤温度存在显著相关性.用月初动态拟合的1-6年生林分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_(10)大小为:4年生(2.29)>1年生(2.03)>6年生(1.95)>3年生(1.88)>2年生(1.83)>5年生(1.73)(P<0.01);3)土壤温度和0~50 cm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具有二元线性回归关系(r=0.964 0),它们对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贡献率基本相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