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生产上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国产有效药剂匮乏和用药适期不清的问题,于1988—1991年对国产药剂进行了室内系统测定、筛选和田间试验、示范,提出70%乙锰混剂为防治斑点落叶病的较好国产药剂。在用药时期上,提出应采取重点防治前期、中期发病,兼顾后期防治的用药原则,方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森林作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其兼具巨大生物生产力,并且拥有环境与资源的双重属性,使其成为陆地上极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森林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维持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发挥强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文精神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3.
经对连续两年使用福美砷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果园,表层土壤有机砷含量为14.3ppm、无机砷17.02ppm比没用福美砷的果园土壤分别高3和3.8倍。果树皮内有机砷含量比不用药的高1.7倍,按着“保护环境是基本国策”的要求,应逐步减少其用量;1984-1989年通过室内系统筛选和田间防治试验,从国内外54种非砷制剂杀菌剂中,选出植物性生物农药“腐必清”、生物农药“多氧霉素锌盐”、“梧宁霉素”发酵液和化学农药“别腐烂”、“843康复剂”均可做为防治腐烂病的非砷制剂农药。经辽宁省有关果树植保部门开发,3年示范应用面积近百万亩,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苹果树腐烂病(Valsa malimiyabe et Yamada)侵染时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导了苹果树腐烂病侵染时期的研究结果.明确了我国辽宁西部的兴城,从3月至11月均能发生侵染,从3月下旬至5月中旬侵染最为集中.就树皮腐生真菌对腐烂病菌侵染的影响做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梨黑星病田间药剂防治试验李美娜,王金友(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辽宁兴城125100)当前,我国梨产区防治黑星病主要用波尔多液或者多菌灵和托布津。这些药剂虽然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波尔多液只有保护作用,且喷药后,往往造成果面粗糙,并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6.
7.
苹果轮纹烂果病主要是由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berengerianadeNot.f.sp.Piricola)和苹果干腐病菌(B.berengerianadeNot.)所致的真菌病害。该病在我国发生普遍,为害严重。为了增加防治药剂品种,提高药剂防治效果和建立病害杀菌剂的毒力档案,1996年以来我们对16种杀菌...  相似文献   
8.
苹果树腐烂病病疤重犯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苹果树腐烂病是我国北方苹果产区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为害严重。1984年在辽宁、山东、江苏、安徽等地调查,盛果期果园发病株率多为40~80%,因病死掉大枝的现象比较普遍,死树毁园的情形亦有发生。按果树以及树木树皮溃疡病的综合防治常规,其中包括一项治疗措施,即在发病后及时将病皮刮除,然后涂消毒保护剂,促使病疤加速愈合,以达到树体逐渐康复。但在苹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玉米群体进行合理有效的改良利用,通过改良S1选择法对12个玉米群体改良一轮后进行效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是构成产量的三因素,遗传增益最大的群体为蒙群2,其它依次为蒙群4、蒙群1等7个群体,蒙群3及3个国外引进群体遗传增益为负值;玉米群体在穗部、植株性状以及遗传变异中均存在一定的变化。试验研究得出,蒙群2、蒙群4、中综7号、蒙 C群、蒙 A群产量遗传增益均较大,并在其他农艺性状中改良效果显著,可直接选择优株自交进行选系,而其余7个群体遗传增益小,改良利用潜力不大。  相似文献   
10.
高丹草(高粱×苏丹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QTL定位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在许多作物上已获得了高密度的分子遗传图谱,并定位了许多主要农艺性状的QTL,而在牧草上这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为提高育种中对牧草产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效率,对高丹草的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株高、分蘖数、叶片数)进行QTL定位,确定其在染色体的位置及其遗传效应,探讨其杂种优势产生原因。在以高粱413A和棕壳苏丹草杂交获得的248个F2:3家系构建的作图群体中,应用AFLP和RAPD两种标记技术构建了高丹草(Sorghum×Sudan grass)的遗传连锁图谱。共包含168个标记,分布于10个连锁群,图谱总长度为836 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4.98 cM。采用Joinmap/QTL4.0对高丹草单株产量及其三大构成因素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QTLs19个,分布在8个连锁群上,其中,第1和3连锁群最多,各为4个和3个。单个QTL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的5.20%~51.50%。检测到的19个QTL中,表现加性效应的有1个,占5.26%,部分显性效应的有3个,占15.79%,显性效应的有6个,占31.58%,超显性效应的有9个,占47.36%。超显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在高丹草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