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4篇
林业   4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女贞光合作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751分光光度计测定女贞树冠的阳面、阴面、上面和下面4个方位在不同生长季节叶绿素a,b和叶绿素总量.应用LI-6400红外气体分析仪测定女贞4个不同树冠部位,不同生长季节中净光合速率日进程和季节变化.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得出净光合速率与光强、温度和相对湿度等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找出不同条件下影响净光合速率的主导因子,分析了不同方位及冠层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评价研究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在研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结构、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3个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分析了退化群落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总株数、组成结构、显著度、生物量等特征指标的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的变化,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一级演替阶段群落向相邻更高一级演替阶段群落恢复的潜力度最高,群落自然恢复是由低级阶段  相似文献   
3.
杉木萌芽更新的繁殖基础是休眠芽, 其数量对更新成败关系极大。通过对立木树干基部取样测定, 基本查清影响杉木休眠芽数量变化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衫木休眠芽的数量随林分立地条件而变化, 立地愈优良, 休眠芽数量愈少, 中心产区少于边缘产区; 在同一林分中, 大径级立木休眠芽的数量少于小径级的; 随林分年龄增加休眠芽数量增加, 至中龄林阶段时达最多, 以后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 影响杉木休眠芽数量的主导因于为林分年龄和立地条件。作者还对更新措施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杉木伐桩休眠芽萌发时的内源激素状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南京林业大学下蜀实验林场杉木林采伐迹地上,对伐桩进行全光照、半遮荫、全遮荫3种处理,于1992年春季分别定期观测并和储上取萌芽样品,进行内源激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在白天平均地表温度达到20℃左右时,杉木休眠芽开始萌动,其萌发数量与内源激素的种类及数量有密切关系。在3种处理下,不同时期萌芽内GA3含量的变化均表现为形状相似的单峰曲线,只是达到峰值的时间不同,但却与各处理下休眠芽日均萌芽数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5.
6.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评价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在研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结构、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3个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分析了退化群落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总株数、组成结构、显著度、生物量等特征指标的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的变化,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一级演替阶段群落向相邻更高一级演替阶段群落恢复的潜力度最高,群落自然恢复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顺序替代过程;早期阶段恢复潜力度较高、恢复度低、速度慢,中期阶段恢复潜力度高、恢复度中等、速度快,后期阶段恢复潜力度低、恢复度高、速度慢。群落整体恢复速度低于群落各特征指标恢复速度。在群落各特征指标中,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总株数、组成结构、显著度的恢复速度高于生物量恢复速度,即群落结构恢复快于群落功能恢复。群落自然恢复对策的变化是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40~50年可有较为正常的组成、外貌和结构,但要达到功能完全恢复则需时很长。  相似文献   
7.
南京市园林植物的花期物候调查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南京市园林植物配置以及增强园林开花植物观赏性提供理论依据,对1980-2012年南京市78种常见观赏树种的花期物候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常见观赏植物花期主要集中在3—5月,多数植物开花持续时间在10~20 d,因受气候波动等自然因素影响,每年各种植物花期变动较大。结论:南京市植物资源相对丰富,但冬季开花植物种类较少,部分植物开花持续时间过短,在园林规划中,需考虑植物花期的季节分布以及开花持续时间长短对城市园林景观的影响,优化植物配置,合理有效延长植物观赏花期。  相似文献   
8.
在北亚热带黄棕壤上的28年生杉木林分内,设置不同季节伐木的5个处理(秋伐、冬伐、初春伐、初夏伐和夏伐),研究它们的伐桩萌芽内氮素营养、内源激素、休眠芽萌发数及萌条生长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前1年冬伐(12月8日)和当年早春伐(3月8日)是最佳伐木时间,此时杉木伐桩上的萌发势最强, 萌芽内氮素营养水平最高,生长量也最大。休眠芽的萌发数主要与细胞分裂素关联;而不同伐桩萌芽内氮素营养状况的差异,主要是与氮素养分在植株内的运转(特别是还原态氮向树干基部和根系的回流作用)有关。不同季节采伐,意味着在不同时期截断植株的向上运输和回流,因而得到氮素营养水平的不同结果。环割试验进一步证实了这项推论。由此可见,伐桩萌芽内的全氮量和氨基氮浓度,可以作为论证合适伐木季节和预测萌条生长量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9.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动态研究   总被引:84,自引:4,他引:84  
研究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动态特征。群落组成结构变化体现于不同适应等级种组的变化 ,不同恢复阶段各种组的优势地位不同 ,草本群落阶段与草灌过渡阶段 ,灌丛灌木阶段与灌乔过渡阶段 ,常绿落叶阔叶林阶段与顶极群落阶段其居优势地位的种组分别为先锋种 ,次先锋种和过渡种 ,次顶极种和顶极种 ,种组替代规律是先锋种经次先锋种、过渡种最终被次顶极种和顶极种替代。随着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 ,群落高度 (0 6~ 16 9m)、盖度 (0 2 9~ 0 79)、显著度 (0 872 0~2 1 8981cm2 ·m- 2 )逐渐提高 ,而密度早期增大之后逐渐降低 (36 32 8~ 5 6 116株·hm- 2 ,5 6 116~ 2 372株·hm- 2 ) ;物种数 (16~ 5 0 )、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0 99~ 4 72 )、均匀度 (0 77~ 0 83)升高而生态优势度 (0 16~ 0 0 5 )降低 ;群落生物量 (3 4 9~ 87 4 5t·hm- 2 )逐渐积累增大 ;萌生株数减少而实生株数增多 ,群落更新对策由早期阶段无性更新向后期阶段有性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南京市多年花期资料以及1951--2005年的逐日气温资料,对南京城区植物物候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生物物候现象的出现日期,虽然每年随气候条件变化而变化,但在同一气候区内,如果不受局地小气候的影响,其先后顺序每年保持不变。植物的物候时间对年冬季平均温度的变化响应明显,一定程度上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即随着冬季平均温度的升高,物候时间在逐年提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