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探讨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磷素有效性,选取福建长汀红壤丘陵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裸地(CK)、针叶林(CF)、针阔混交林(CB)以及阔叶林(BF)4种植被类型,分别测定其铁氧化物、各级磷素形态,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解磷菌(PSM)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类型的转变,中等活性磷含量增加,低活性磷含量总体上减少,游离态氧化铁(Fed)含量逐渐减少。土壤中解磷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随植被类型的转变增加。在门分类水平上,优势类群主要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等。变形菌门和酸性磷酸酶的含量随植被类型的转变总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变形菌门与ACP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随着植被类型转变,稳定态磷逐渐向可利用态磷转化,土壤潜在磷源增加;游离态氧化铁含量的减少有利于有机磷的解吸和矿化,进而增加磷的有效性;解磷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会受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解磷微生物可通过分泌酸性磷酸酶的方式水解有机化合物并降解固定在土壤的无机磷,进而提高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中的磷素形态变化特征,探讨林龄与不同分类水平解磷菌种类及相对丰度的联系,为人工林土壤磷素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在福建南平选取5个林龄(4、15、24、43、100年)杉木人工林,用改进Hedley磷素分级法测定0~20 cm土壤中不同分级磷素含量,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PCR扩增的phoD基因进行测定,得到不同分类水平上解磷菌的相对丰度。【结果】在同一林龄杉木林中,总体上不同分级磷素含量大小依次是Residual-P>NaOH-P>NaHCO3-P>H2O-P>HCl-P。土壤中H2O-IP含量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NaHCO3-IP含量随林龄增加先升后降,在43年时最大。随林龄增加,土壤NaOH-P含量波动明显,表现为24年>100年>43年>4年>15年。有机磷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随林龄变化表现为100年>24年>43年>15年>4年。随林龄增加,杉木人工...  相似文献   
3.
以二代杉木林地土壤为供试土壤,进行室内培养试验来探讨P肥与生物炭配施对杉木林地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结构的影响,为施用生物炭和P肥对我国经营南方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性提供合理的依据。试验设置4组处理,进行150 d室内生物培养试验后测定土壤基本养分状况,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真菌的群落组成,并对土壤主要养分与微生物类群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单施P肥处理组(P)相比,在施加P肥的条件下,配施的生物炭在氧化前后均能促进土壤全C、全N、全P,速效K的含量增加,同时也降低了硝态氮和速效P的含量,其中与施生物炭处理组(WBCP)相比,氧化生物炭处理组(OBCP)对速效P和溶解性有机碳的含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原土(CK)相比,P处理组中土壤细菌相对丰度以及群落结构差异较小,而其他处理中土壤的细菌相对丰度以及群落结构差异较大;WBCP和OBCP处理组对土壤真菌种类影响弱于P处理组,不同生物炭的添加培养分别降低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毛霉亚门的相对丰度;土壤基本养分含量与门、属水平下主要微生物类群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在施用P肥的土壤中添加生物炭,能够有效改善杉木人工林土壤的主要养分状况,总体上促进土壤微生物物种数的增加,但生物炭氧化后其改善效果减弱,在对主要微生物类群相对丰度的调节上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