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1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篇
  8篇
综合类   114篇
农作物   23篇
植物保护   6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为减少水稻抽穗前田间稻纵卷叶螟的化学防治次数及用药量,降低对天敌的伤害及农药残留,最终实现稻纵卷叶螟的简约化防控,采用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室内测定了药剂拌种对种子发芽的安全性,并结合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田间试验,评价了不同用量下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时长及保叶效果,明确了药剂拌种对天敌蜘蛛的影响及最终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当氯虫苯甲酰胺按有效成分用量30~120 g/hm2拌种时,对种子的发芽率及出苗均无影响。直播稻模式下,氯虫苯甲酰胺按有效成分60 g/hm2拌种,播种后110 d,其保叶效果仍高达97.13%;旱育手栽秧模式下,氯虫苯甲酰胺按有效成分90 g/hm2拌种,播种后108 d保叶效果为82%以上,旱育机插秧模式下按有效成分90~120 g/hm2拌种,播种后90 d保叶效果仍在95%以上;3种模式下拌种处理的保叶效果及持效期均远优于常规喷雾防治。研究表明,利用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可有效控制水稻前期及中期稻纵卷叶螟的为害,降低后期田间虫口基数,并且对田间天敌蜘蛛安全性高,同时在收获的稻谷中未检出氯虫苯甲酰胺残留(残留量低于定量限0.000 8 mg/kg)。在江苏省丘陵地区粳稻区应用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处理,可确保水稻直至抽穗初期无需再进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并可显著减少后期稻纵卷叶螟虫源基数,实现稻纵卷叶螟的简约化防治。  相似文献   
2.
稻显纹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exigua(Butler)是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的近缘种,目前主要在我国西南稻区发生为害。为了明确稻显纹纵卷叶螟在四川省犍为县冬后的虫源状况,我们开展了稻显纹纵卷叶螟冬后虫源结构调查,观察了冬后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并研究了温度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犍为县舞雩乡和罗城镇稻显纹纵卷叶螟冬后虫源密度分别为7.09头/25丛和5.50头/25丛。调查时稻显纹纵卷叶螟主要以蛹为主,有少量幼虫。稻显纹纵卷叶螟越冬代雌雄蛹重分别为11.56 mg和11.82 mg,性比(雌∶雄)为1.29∶1,蛹被寄生率为16.5%。20℃、22℃、24℃和室温下稻显纹纵卷叶螟越冬代蛹羽化率分别为44%、38%、52%、43%。不同温度下,稻显纹纵卷叶螟产卵量及成虫寿命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对于开春稻显纹纵卷叶螟的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上海市崇明区有机水稻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的问题,在水稻无化肥、无化学农药种植条件下开展了生物杀虫剂对水稻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田间防控效果评价。在崇明区的2个试验基地,于水稻不同生长时期,以绿僵菌、白僵菌产品分别与病毒杀虫剂MbNPV、植物源杀虫剂苦参碱和细菌杀虫剂Bt组合进行施药处理。结果表明,应用绿僵菌/白僵菌与MbNPV组合,能够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在稻纵卷叶螟发生较早的基地,施药后7 d和14 d的防效可达58.2%~81.2%,而在稻纵卷叶螟发生较晚的另一基地,施药后7 d防效可达61.3%和65.6%;绿僵菌/白僵菌与苦参碱组合,可用于防治稻飞虱,7 d和14 d的防效达64.7%~76.1%;绿僵菌/白僵菌与苏云金杆菌组合防治稻纵卷叶螟的14 d防效分别达64.0%和75.4%,优于对稻飞虱的防效;各组合试验结果显示,白僵菌有相对较长的持效作用,且在害虫迁入早期阶段(水稻发育分蘖盛期至拔节期)施用生物农药比在中后期(抽穗期及之后)施用的防效高。可见,生物杀虫剂组合可作为农作物绿色防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Eight 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s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CrylAa, CrylAb, CrylAc, CrylB, Cry2Aa, CrylC, CrylDa and Cry 1Ea were assessed for toxicity against 1 st instar larvae of rice leaf folder,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 at 48 HAT and 72 HAT. Bioassay results depicted CrylAa was the most toxic (LCso 2.35 ppm) followed by CrylBa (LCso 8,50 ppm) and CrylAb (LCso 8.73 ppm) at 48 HAT, whereas, at 72 HAT CrylAb proved to be highly toxic (LC50 0.50 ppm) followed by CrylAa (LCso 4.07 ppm), CrylAc (LCso 4,84 ppm) and CrylBa (LCso 6.42 ppm). Toxins Cry2Aa, CrylCa, CrylDa and CrylEa did not resulted in any mortality at 48 HAT and 72 HAT, respectively. Baseline estimates for CrylAb against 1st instar larvae of C. medinalis sampled from seven geographical locations revealed variation in LC50's from 0.37 ppm to LC50 16.25 ppm at 48 HAT and LC50 0.50 ppm to LC50 6.49 ppm 72 HAT, respectively with relative resistance ratios of 44-fold and 13-fold at 48 HAT and 72 HAT over the susceptible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5.
针对白背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田间发生和防治的实际情况,通过试验建立"两迁"害虫同时危害时的回归方程,依据当地农业生产现状,计算得出实际经济允许损失N=16.16。由满足0.013X1+0.287X2-0.539=16.16,测得"两迁"害虫同时危害的一组动态的复合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6.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阿维·茚虫威水分散粒剂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药效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极显著上升,药后9d、16d、25d450g/hm^2的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的综合防效分别为87.5%、95.2%、83.5%,与对照药剂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450mL/hm^2的处理防效相当,未达极显著差异。试验药剂综合表现为速效性较好、持效期较长,安全性好,因此在当前生产上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凌路  廖晓兰 《江西植保》2013,(2):185-187
近年来,稻纵卷叶螟已成为害水稻的重要害虫。结合生产实际,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分布、危害情况,重点讨论了控制稻纵卷叶螟发生的新方法和技术,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选择性农药是否是稻纵卷叶螟再猖獗的诱导因素。[方法]在盆栽和田间试验中,以武运粳7号为供试水稻品种,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25%扑虱灵和10%吡虫啉对稻纵卷叶螟2龄和4龄期的幼虫进行喷雾处理,研究这2种选择性农药对稻纵卷叶螟产卵的影响。[结果]在稻纵卷叶螟幼虫2龄期用扑虱灵300.0、112.5、60.0 g/hm2进行喷雾处理能刺激稻纵卷叶螟成虫产卵;在稻纵卷叶螟幼虫4龄期用吡虫啉60.0 g/hm2喷雾处理也能刺激稻纵卷叶螟成虫产卵,并且其成虫产卵量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结论]扑虱灵和吡虫啉能刺激稻纵卷叶螟成虫产卵,是稻纵卷叶螟再猖獗的诱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凤阳县稻纵卷叶螟发生趋势预测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凤阳县1971~1990年中稻发生程度资料进行组配,组建Fu22y综合评判模型,对中稻稻纵卷叶螟发生趋势作多年预测探讨。  相似文献   
10.
海捕回迁稻纵卷叶螟轨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空气粒子扩散微机模型,对1979、1980年9、10月份上海到大连航海海捕稻纵卷叶螟的回迁途径和虫源地进行模拟分析。初步明确了两年89次捕蛾中的73次虫源地。虫源主要分布于28~42°N,117~128°E 的中朝两国的沿海稻区,深入内陆或远东日本的较少。秋季回迁稻纵卷叶螟的迁飞时间变异较大:在24小时内迁来的占45.21%,经24~48小时,48~72小时迁来的蛾子分别占28.77%和24.66%,只有1.37%的虫源需72小时以上才能完成到达海捕区域的迁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