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991年采自河南偃师棉田的棉铃虫种群(简称 YS种群 )与敏感品系相比有 2 .7倍的抗性。该种群在室内经功夫菊酯 +辛硫磷 (1∶ 2 5 )筛选了 2 7代后 ,对辛硫磷的抗性达到 9.4倍 ,再单用辛硫磷对该种群筛选 2 1代 ,获得 6 3 .0倍的抗性。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 ,棉铃虫对辛硫磷产生高水平抗性后对灭多威具有比较明显的交互抗性 ,对久效磷具有一定程度交互抗性 ,对甲基对硫磷和丙溴磷只有较低水平的交互抗性。 3种增效剂 TPP、DEF和 PBO对辛硫磷的增效比分别为1 .4、2 4 .8和 1 .0 ,DEF的增效作用明显 ,使辛硫磷的抗性由 6 3倍降至 2 .5倍 ,初步证明酯酶是引起棉铃虫对辛硫磷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在棉铃虫抗药性治理措施中选择辛硫磷的轮换或替代品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6个Bacillus spp.和1个Pseudomonas sp.P-13(G-对照菌株)在PPM培养基上的相互作用。在总共42个组合中,有27个组合是可亲和性的。在以B5423为单剂之一的5个组合中,亲和性的组合有4个。在温室条件下通过分批播种,在水稻分蘖盛期喷以B5423-R(B5423的标记菌株,是利福平抗性的突变体)为单剂之一的4个亲和性组合的菌悬浮液,以检测该组合中B5423-R在水稻茎基部的种群数量。结果发现,与单剂B5423-R相比,在应用1~7天内,组合B5423-R B45中,B5423-R的群体数量显著性降低;组合B5423-R B95、B5423-R B77中,B5423-R的群体数量与单剂无显著差异;组合B5423-R B4313中,B5423-R的群体数量在应用1~4天内与单剂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应用第7天显著地高于单剂。离体叶片纹枯病痛斑面积的抑制试验表明,与各自的单剂相比,组合B95 B5423及B95 Er77显著地抑制了纹枯病病斑面积;而组合B45 B80、B45 B5423和B45 B95纹枯病病斑面积显著地高于各自的单剂;其余10个组合与各自的单剂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一些常用农药对斑马鱼的毒性与安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半静态法在室内测定了一些常用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并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中农药对鱼类的毒性等级划分,评价了这些农药对鱼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有1种药剂的96h LC50<0.1mg/L,属于剧毒级;6种药剂的96h C50为0.1~1.0 mgCL,属于高毒级;8种药剂的96h C50为1.0~10 mg,L,属于中毒级;6种药剂的96h LC50>10 mg/L,属于低毒级.  相似文献   
4.
拮抗细菌菌株(Pseudom onas fluorescens)Pf7-14,(Pseudom onas sp.)P13,均显著地抑制水稻纹枯病。离体测定表明,两菌株并不相互抑制,其为一个亲和性的组合。在温室条件下(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通过分批播种,接种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在水稻分孽盛期喷雾拮抗细菌,并采用定期取样,平板稀释分离法在含不同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回收细菌,测定该组合Pf7-14 P13-R(Pf7-14是天然的抗萘啶酮酸菌株;P13-R是P13的利福平抗性突变体)中菌株Pf7-14和P13-R以及单剂菌株Pf7-14和P13-R在水稻健株及纹枯病株上的种群数量。2批试验结果均表明,混剂中菌株Pf7-14和P13-R的种群动态的变化是不一致的。在健株上,在相同的时间内单、混剂中菌株Pf7-14的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相等;但在病株上,混剂中菌株Pf7-14的种群数量在应用后的一段时间内却显著地高于单剂的群体数量,第1批试验中,显著性差异发生在拮抗细菌应用后1~4 d,单、混剂中菌株Pf7-14群体数量相差可高达3.99倍,第2批试验中,显著性差异发生在应用后4~7 d,群体相差可高达3.17倍。相比,无论是在健株还是在病株上,在相同的时间内单、混剂中菌株P13的种群数量基本保持大致相等,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些结果表明混剂中菌株Pf7-14比P13在病斑上具有更强的营养竞争力。同时表明,理论上这个亲和性的拮抗细菌组合是一个增效的组合。  相似文献   
5.
BacillussubtilisB5 42 3对水稻纹枯病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其产生的拮抗素。在温室条件下 ,于水稻分蘖盛期接种纹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并采用 2d喷 1次、不同次数对单株喷雾B5 42 3 -R(B5 42 3的标记菌株 ,是利福平抗性的突变体 )的方法进行试验 (对纹枯病水平扩展的抑制 ) ;类似地 ,采用 2d喷 1次、不同次数对小区内所有稻株喷雾B5 42 3 -R的方法进行试验 (对纹枯病垂直扩展的抑制 )。结果表明 1~ 2次喷雾未能显著地降低蚊枯病病丛率和相对病斑高度 ,而连续 3次喷雾使B5 42 3 -R在稻株的群体数量于纹枯病侵染的早期即最初的 6~ 7d内维持在 1× 1 0 6cfu/g以上 ,显著地降低了病丛率和相对病斑高度。  相似文献   
6.
 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田间条件下,通过人工接种Rhizoctonia solani,采用不同的方法(喷雾次数、间隔期)喷雾B5423-R(B5423的标记菌株,为利福平Rifampicin抗性的突变体),在接种1 d后,采用2 d喷1次、连续3~4次喷雾的方法,使B5423 R在稻株上的群体数量在6~7 d内维持在1×10[sup]6[/sup]cfu/g以上,在25 d内显著地降低相对病斑高率;而采用5 d喷1次、连续3~4次喷雾的方法,B5423-R在稻株上的群体数量在15 d内维持在1×10[sup]5[/sup]~106cfu/g,在25 d内相对病斑高率未能显著降低。表明在纹枯病侵染早期的6~7 d内,在稻株上B5423 R维持在1×10[sup]6[/sup]cfu/g以上是抑制纹枯病的阈值群体数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解毒酶的影响作用,利用饲喂法和2-十三烷酮熏蒸法研究了植物次生物质2-十三烷酮和槲皮素对棉蚜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取食含0.1% 2-十三烷酮饲料的棉蚜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最大,取食含0.01%槲皮素的饲料棉蚜羧酸酯酶的活性最大,均与对照差异显著。用2-十三烷酮熏蒸处理24 h,棉蚜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最大,与对照比差异显著。以α-NA和β-NA为底物测定棉蚜羧酸酯酶的活性在处理48 h达到最大,分别为对照的2.45和2.53倍,与对照比差异显著。由此可见,饲喂法处理2-十三烷酮对棉蚜谷胱甘肽S-转移酶及槲皮素对棉蚜羧酸酯酶的诱导作用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亚致死剂量2-十三烷酮熏蒸对棉蚜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的诱导作用具有显著的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8.
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类能够抑制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在昆虫肠道内通过抑制蛋白酶的活性,可以干扰昆虫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本文利用体外重组表达的蛋白酶抑制剂Xbpi-1,研究了Xbpi-1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的杀虫活性及其生化机制。结果表明,取食含蛋白酶抑制剂Xbpi-1浓度为50、200、400、800μg·mL^-1人工饲料的豌豆蚜,96h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1%、9-4%、19.7%和50.9%,虫重分别减少12_3%、20.3%、25.7%和33.7%。生化测定结果表明,4种浓度处理的豌豆蚜体内总蛋白酶、氨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的活性均有显著降低,浓度为800μ·mL^-1时,其酶活性分别降低了29.6%、26.1%、23.5%和23.8%。本研究结果说明,蛋白酶抑制剂Xbpi-1对豌豆蚜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应用于豌豆蚜等刺吸式害虫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在我国的迁飞路径和发生区划,基于2014—2018年历史气象资料,利用轨迹分析方法和有效积温模型模拟该虫在我国的迁飞过程和发育进度。结果显示,我国草地贪夜蛾发生区可划分为4个区域:一是华南南部9~12代区,即常年越冬区,大致在1月10℃等温线以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省区南部以及海南岛,除了本地越冬种群外,3、4月不断有境外虫源迁入;二是长江以南6~8代区,包括长江以南大部分区域以及云南省大部、贵州省东南部,该区域3月即可出现成虫迁入,主迁入期为4、5月;三是黄淮海及西南3~5代区,包括江淮、黄淮地区、华北平原、四川盆地和贵州省大部,其中黄河以南地区4、5月开始由长江以南地区零星迁入,主迁入期为5、6月,而黄河以北地区全年发生3~4代,主迁入期为7月;四是北方1~2代区,包括甘肃省东部、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山西和河北等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以及东北地区,该区域7月才出现成虫迁入。本研究所模拟的我国草地贪夜蛾迁飞过程和时空分布范围,可为该虫的监测预警方案和防控策略制订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丽蝇蛹集金小蜂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大量地应用于生物防治中。虽然寄生蜂不是化学农药的直接作用靶标,但其在自然环境中可能接触到化学农药。P450基因家族是昆虫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参与了昆虫激素的合成与降解。因此,研究P450基因家族对充分利用丽蝇蛹集金小蜂,以及保护其免受农药毒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生物学信息方法从丽蝇蛹集金小蜂基因组筛选到91个P450基因。家族分析表明,丽蝇蛹集金小蜂具有15个P450基因超家族、27个亚家族。对P450基因的正选择和基因转换开展了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5个基因族存在正选择位点,2个基因族存在基因转换,正选择和基因转换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各个亚家族的选择压力分析表明,CYP9P亚家族受到选择压力最大(ω=118.9355)。通过MEME程序在丽蝇蛹集金小蜂P450基因上识别到5个频率为90%以上的motif,其中“LAE[NH]P”为新发现的moti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