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为生态调控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在室内测定取食马铃薯和烟草后马铃薯块茎蛾的各生长发育指标,并利用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计算取食这2种植物后马铃薯块茎蛾的存活率、繁殖力、寿命期望、繁殖值和种群参数,并分析不同寄主之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取食烟草的马铃薯块茎蛾卵发育历期、幼虫发育历期、蛹发育历期、雌成虫寿命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5.0、18.6、5.7、41.2和40.9 d,均显著大于取食马铃薯的马铃薯块茎蛾(分别为4.1、16.7、3.6、37.2和36.7 d),取食马铃薯的马铃薯块茎蛾的每日单雌产卵量、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殖率分别为130.2粒、0.138 d-1、1.15 d-1和49.5,均显著高于取食马铃薯的马铃薯块茎蛾(分别为49.1粒、0.086 d-1、1.09 d-1和17.5);取食马铃薯的马铃薯块茎蛾幼虫、蛹、新孵化个体到雌成虫和新孵化个体到雄成虫的存活率分别为93.4%、63.0%、38.0%和45.0%,也高于取食烟草的马铃薯块茎蛾(分别为65.6%、59.0%、26.0%和28.0%);取食马铃薯的马铃薯块茎蛾其平均世代周期为28.3 d,显著短于取食烟草的马铃薯块茎蛾(33.2 d)。表明马铃薯块茎蛾取食马铃薯和烟草后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但马铃薯更适合马铃薯块茎蛾生长。  相似文献   
2.
病毒对宿主昆虫的亚致死作用是指感染病毒后未死亡的昆虫,其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能力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探明生产上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时是否存在病原物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对家蚕的亚致死作用,以家蚕品种菁松×皓月的蚁蚕为材料,测试以低于致死中浓度(LC_(50))的Bm NPV-T3多角体悬液添食处理对存活家蚕的亚致死作用。测定Bm NPV-T3对蚁蚕的LC_(50)值为1.41×10~5m L~(-1)。以浓度为10~5~10~3m L~(-1)的Bm NPV-T3多角体悬液给蚁蚕添食后,存活幼虫的体质量显著降低;10~5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存活幼虫的发育历期明显延长,而对蛹期发育历期的影响不显著;10~5m L~(-1)和10~4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的存活幼虫发育至成虫,其产卵量显著低于对照组;10~5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存活幼虫的蛹体质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受到一定影响,其中对雌蚕的茧层量影响显著。依据上述试验结果初步认为,以低于致死中浓度的Bm NPV悬液给蚁蚕添毒后,对蚕体的生长发育和产茧、产卵性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Bm NPV对家蚕存在亚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马铃薯间作玉米体系土壤放线菌的群落多样性,采用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运用高氏Ⅰ号培养基对马铃薯单作田、马铃薯间作玉米田和玉米单作田土壤放线菌进行分离培养,对各菌株进行16SrDNA序列分析、纤维素酶活性评价和拮抗植物病原真菌菌株筛选。结果显示,挑取的代表菌株中,马铃薯间作玉米田的17株土壤放线菌均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马铃薯单作田的11株放线菌也均为链霉菌属,玉米单作田的16株菌株中仅有1株为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其他15株均为链霉菌属;马铃薯间作玉米田、马铃薯单作田、玉米单作田土壤放线菌中具纤维素酶活性的菌株分别占各处理菌株数的41.17%、27.27%和25.00%;具拮抗活性的菌株分别占各处理菌株数的29.42%、27.27%和37.50%,其中,菌株J2-3/4对小麦根腐病菌(Cochliobolus sativus)、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r)、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 iaalternata)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有良好的抑菌效果,抑菌率分别为75.70%、63.97%、64.85%和72.94%。说明: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放线菌群落结构均较单一,且链霉菌属为优势种群;菌株J2-3/4在作物真菌病害生物防治菌株资源开发中具有良好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白僵菌属虫生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掌握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白僵菌属虫生真菌资源,为害虫生防真菌资源及生防制剂开发提供依据,本研究于2016年11月-2018年1月,对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白僵菌属虫生真菌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采用形态和分子测序技术进行白僵菌种类鉴定,并用物种多度、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白僵菌属虫生真菌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及海拔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设置的60个样方中共采集白僵菌属虫生真菌侵染罹病虫体207头,经过分离培养和鉴定获得白僵菌属虫生真菌5种,分别为球孢白僵菌、布氏白僵菌多形白僵菌、B.loeiensis和猫棒白僵菌,其中球孢白僵菌为优势种,相对多度为91.3%,其次为布氏白僵菌,其相对多度为6.3%,B.loeiensis相对多度为1.44%,多形白僵菌和猫棒白僵菌相对多度相同均为0.48%。从白僵菌属虫生真菌种类的生境分布特征来看,热带石灰岩山季雨林和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白僵菌的种类、数量及寄主昆虫的多样性均高于热带丛生竹林和热带季雨林保护区。从白僵菌属虫生真菌种类的海拔分布特征来看,低海拔区白僵菌物种数和菌株数均明显高于高海拔和中海拔区,且低海拔区Shannon-Wiener指数均较高于中海拔和高海拔区,而均匀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低海拔、高海拔和中海拔。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虫生玫烟色棒束孢的时空动态及寄主多样性,以期为玫烟色棒束孢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本研究于2017年7月—2018年9月,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石灰岩山季雨林、热带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丛生竹林、暖热性针叶林5种生境中玫烟色棒束孢的发生季节、生境分布和寄主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形态学和ITS序列对菌株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共采集玫烟色棒束孢674株。从时间动态来看,玫烟色棒束孢于当年10月至次年4月为发生流行期,12月或次年1月为发生高峰期。从空间分布来看,玫烟色棒束孢主要分布于热带丛生竹林和石灰岩山地雨林的低、高和中海拔地带,分别采集到150和133、118、104株,相对丰度分别为22.3%、19.7%、17.5%和15.4%;热带季雨林和季风性常绿阔叶林中相对较少,分别采集到77和73株,相对丰度分别为11.4%和10.8%;暖热性针叶林生境仅采集到19株,相对丰度为2.8%。从海拔分布来看,石灰岩山季雨林生境中,玫烟色棒束孢在高、中、低海拔生境中分布的差异不明显,低海拔生境中菌株数量略高于中海拔和高海拔生境。玫烟色棒束孢的寄主节肢动物有2纲12目,包括昆虫纲11目,蛛形纲1目,其中优势寄主为鳞翅目和膜翅目,其相对丰度分别为40.4%和36.4%。该研究为玫烟色棒束孢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内容,也为害虫生防高毒力玫烟色棒束孢菌株筛选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6.
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天敌昆虫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捕食能力,在室内光照培养箱(25±1)℃、L//D=16 h//8 h条件下,研究了异色瓢虫雌雄成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具有捕食作用,其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其雄成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62.8头、0.796和0.016 d;雌成虫对2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70.4头、0.979和0.014 d。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搜寻效应随瓢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有较好的控害效果,可用于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实践。  相似文献   
7.
初步研究了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样放线菌。用改良HV培养基分离放线菌,对9株放线菌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系统发育分析和抗菌活性检测。结果显示:1株为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相似性97%;8株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相似性96%~99%。抗菌活性检测发现,链霉菌C2对3株供试细菌有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8.5~12 mm;链霉菌C12对5株供试细菌具有抑菌效果,抑菌圈直径17~20 mm。研究结果表明,小单孢菌为稀有放线菌,链霉菌为优势放线菌;C2和C12相比,C2抑菌作用弱,C12抑菌作用强,C12抑菌谱更广,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取食马铃薯块茎和叶片的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幼虫肠道可培养细菌种类组成的多样性及其差异,分别对取食马铃薯块茎和叶片的马铃薯块茎蛾4龄幼虫的肠道细菌进行分离培养,根据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从取食马铃薯块茎的马铃薯块茎蛾肠道内共分离获得细菌有4门8科10属15种,其中褪色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和乙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为优势种,其相对多度分别为17.20%和16.06%。从取食马铃薯叶片的马铃薯块茎蛾肠道内共分离获得细菌有4门10科10属16种,其中琥珀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uccinus和乙酸钙不动杆菌为优势种,其相对多度分别为11.86%和15.07%。取食马铃薯块茎和叶片的马铃薯块茎蛾肠道内相同的可培养细菌有4属5种,分别为褪色沙雷氏菌、深红沙雷氏菌Serratia rubidaea、阿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asburiae、乙酸钙不动杆菌和琥珀葡萄球菌。表明取食马铃薯块茎和叶片的马铃薯块茎蛾幼虫的肠道内可培养细菌组成结构不同,且优势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通过筛选为秸秆木质素的预处理及秸秆高值化利用提供一种相对温和且高效的微生物处理方法,并系统评价目的菌株对小麦秸秆木质素的降解效果,进而推动秸秆类木质纤维素生物质资源的高效转化及利用。本研究以小麦秸秆为原料,通过愈创木酚及苯胺蓝显色法进行初筛,选取在培养基上同时具有氧化圈及褪色圈的菌株,对筛选的菌株进行产酶历程分析,对预处理前后小麦秸秆的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扫描电镜进行表征,通过酶解糖化分析进一步验证菌株的木质素降解效能。经筛选获得一株能够有效降解小麦秸秆木质素的枝顶孢属真菌(Xenoacremonium sp.),其发酵液漆酶活力为2.1 U/mL,木素过氧化物酶活力为1.6 U/mL,锰过氧化物酶活力为1.9 U/mL;在固液比1:3,120 r/min,28℃条件下,10 d后对小麦秸秆木质素降解效率可达44.53%,同时纤维素及半纤维含量分别提高了8.34%和23.93%;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可以发现,经枝顶孢属真菌预处理后,小麦秸秆致密有序的表面明显被破坏,产生褶皱,结构出现了断裂、粗糙、空穴的现象;枝顶孢属真菌预处理的小麦秸秆,经纤维素酶及木聚糖酶水解后葡萄糖含量可达64 mmo...  相似文献   
10.
从贵州赤水河流域茅台镇及周边地区采集土样,用高氏1号培养基从6份土样中共分离到放线菌32株,根据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从中筛选15株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树分析,16S rDNA测序比对结果表明:MA06为白色类诺卡氏菌(Nocardioides albus),MA24为原小单孢菌(Promicromonospora),其余13株为链霉菌(Streptomyces),其中MA03为极暗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fulvissimus),MA14为Streptomyces europaeiscabiei,MA07属Streptomyces sp.。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15株放线菌分离株聚为三支,MA06和MA24各单列一支,其余的聚为第三大支,进一步表明了链霉菌属、类诺卡氏菌属和原小单孢菌属相互之间亲缘关系较远。抗菌活性检测发现M07、M25、M30和M32抗菌作用强,预示其作为生防资源菌和抗生素产生菌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