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弄清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中虫生细脚棒束孢的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为害虫生防真菌资源利用及生防制剂开发提供依据。本试验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石灰岩山季雨林不同海拔地带、热带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丛生竹林、暖热性针叶林5种不同生境中细脚棒束孢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并对标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在5种不同生境中,共采集到细脚棒束孢标本1061株,其主要分布于石灰岩山地雨林低海拔和中海拔地带,分别有272和267株,相对丰度分别为25.64%和25.16%;其次是季风常绿阔叶林和石灰岩山季雨林高海拔地带,分别有179和150株,相对丰度分别为16.87%和14.14%;分布相对较少的为热带丛生竹林和热带季雨林,分别有96和94株,相对丰度分别为9.05%和8.86%。暖热性针叶林分布最少仅3株,相对丰度为0.28%。从同一生境的石灰岩山地雨林不同海拔分布来看,细脚棒束孢主要分布于低海拔和中海拔,而高海拔相对较少。从季节性分布和发生规律来看,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细脚棒束孢的流行期为降水量较少的凉雾季10月至次年1月和干热季节3月至5月。该研究将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细脚棒束孢分布多样性及资源利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2019年入侵我国的一种迁飞性害虫,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玉米生产的重要害虫。目前国内关于草地贪夜蛾昆虫病原真菌的研究报道很少。2019年6月,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安东村玉米田调查发现了被虫生真菌感染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经室内分离培养,结合形态和ITS序列相似性分析鉴定确认,感染草地贪夜蛾幼虫病原性真菌为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编号为ZYSP190701菌株。调查表明,2019年7月17日田间草地贪夜蛾的莱氏绿僵菌感染率为15.46%±2.52%,8月2日感染率达29.83%±13.71%。用莱氏绿僵菌ZYSP190701菌株1×10~8个/mL孢子浓度接种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后第7天时草地贪夜蛾的感染死亡率高达100%。上述结果表明,莱氏绿僵菌ZYSP190701对草地贪夜蛾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具有草地贪夜蛾生防菌剂开发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云南马铃薯主栽品种合作88和青薯9号对马铃薯块茎蛾危害胁迫的生理响应,为抗虫马铃薯品种筛选及抗虫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室内盆栽合作88和青薯9号马铃薯,人工接种健康的马铃薯块茎蛾初孵幼虫,分别于取食危害胁迫0、3、6、12、24、48、72和96 h时进行马铃薯叶片取样,每处理重复3次;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不同取食胁迫时段马铃薯叶片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及主要防御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在马铃薯块茎蛾取食胁迫的3~96 h,两个马铃薯品种叶片的MDA和H2O2含量均增加,受害合作88和对照叶片的MDA平均含量分别为8.24±1.55和5.61±0.66 nmol/gFW,H2O2平均含量分别为2.92±0.16和2.14±0.11 U/gFW;受害青薯9号和对照叶片的MDA平均含量分别为9.60±0.58和4.62±0.55 nmol/gFW,H2O2平均含量分别为3.03±0.21和2.45±0.14 U/gFW;其中合作88叶片MDA和H2O2含量达最高值的时间(取食胁迫24 h)均早于青薯9号,青薯9号则分别在取食胁迫96和48 h时达最大值.虫害后,合作88叶片可溶性糖平均含量略低于对照,青薯9号叶片可溶性糖平均含量略高于对照.两个品种中POD活性均略低于对照,其中受害合作88和对照叶片POD平均活性分别为143.55±21.21和144.41±25.43 U/gFW,青薯9号和对照叶片POD平均活性分别为53.17±3.65和67.99±2.34 U/gFW.虫害后,合作88和青薯9号叶片SOD活性均高于对照,其平均活性分别增长了59.13%和20.61%.[结论]云南马铃薯主栽品种合作88对马铃薯块茎蛾取食危害胁迫的生理响应强于青薯9号.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黄足肥螋Eurellia pallipes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捕食能力,在室内于(28±1)℃,L//D=16 h//8 h条件下,研究了黄足肥螋成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与搜寻效应。结果表明:黄足肥螋成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作用,捕食时,黄足肥螋先用尾铗夹伤草地贪夜蛾幼虫或造成其死亡后再取食,持续取食时间最长达22 min,最短6 min,平均取食时间为(10.3±3.3) min。通过HollingⅡ模型对捕食作用数据进行拟合,发现其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模型,日最大捕食量为62.5头,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0.951和0.016 d。黄足肥螋成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表现出一定的搜寻效应,但在一定的空间内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其搜寻效应逐渐降低。由此表明,黄足肥螋成虫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控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遗传多样性,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240株球孢白僵菌的遗传结构、基因流、菌株分化以及遗传变异相关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9条引物扩增240株球孢白僵菌菌株多态位点数为77个,多态位点比率为97.40%。采集的240株球孢白僵菌的总体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97、1.31、0.18和0.29。从寄主居群来看,鞘翅目昆虫球孢白僵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螳螂目最低,其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0和0.30、0和0;总遗传变异的29.27%存在于寄主居群间。从生境水平来看,五十五生境中球孢白僵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丫口寨生境中最低,其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为0.19和0.31、0.06和0.09;总遗传变异的14.92%存在于生境居群间。从季节水平来看,球孢白僵菌秋季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夏季最低,其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0和0.32、0.17和0.26;总遗传变异的3.45%存在于季节居群间。表明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球孢白僵菌在寄主昆虫、生境分布和季节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样性,与寄主昆虫类群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甘蔗间作玉米对甘蔗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甘蔗间作玉米种植对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在云南元江和陇川甘蔗种植区设置甘蔗间作玉米和单作甘蔗田间小区试验,采用Biolog技术研究了甘蔗间作玉米对甘蔗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陇川试验点甘蔗间作玉米田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Mc Intosh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和Mc Intosh均匀度指数分别比甘蔗单作田提高7.08%、11.25%、63.16%、1.31%和2.26%;元江试验点,甘蔗间作玉米田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Mc Intosh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和Mc Intosh均匀度指数分别比甘蔗单作田提高10.58%、48.40%、43.42%、0.20%和1.65%。由此表明甘蔗间作玉米种植提高了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甘蔗间作玉米种植提高了甘蔗根际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率,且元江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效率低于陇川。与单作甘蔗相比,元江试验点间作甘蔗根际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多聚物类、胺类、羧酸类和酚酸类利用率分别提高141.71%、50.53%、62.38%、92.82%、43.21%和6.30%,陇川试验点分别提高42.90%、51.50%、33.30%、42.64%、16.72%和24.47%。其中,两个试验区间作田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D-纤维二糖、D,L-a-甘油、D-半乳糖-γ-内酯、L-丝氨酸、甘氨酰-L-谷氨酸和2-羟苯甲酸的利用率比单作显著提高100%以上。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甘蔗与玉米间作改变了甘蔗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及其代谢功能,且碳水化合物类、羧酸类和氨基酸这3类碳源是区分甘蔗单作和间作处理间差异的敏感碳源。陇川试验点,对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影响较大的碳源主要包括2种多聚化合物、6种碳水化合物、2种羧酸类化合物、4种氨基酸和1种酚酸;元江试验点,对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影响较大的碳源主要包括1种多聚化合物、5种碳水化合物、3种羧酸类化合物、4种氨基酸和2种胺类化合物。综上所述,宿根甘蔗间作玉米提高了甘蔗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增加了根际微生物的活性,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研究结果可为作物间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增产机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滇西南3个不同海拔高山茶园中茶黄蓟马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茶黄蓟马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检叶数虫法对云南省陇川县3个不同海拔(低海拔、中海拔和高海拔)高山茶园中的茶黄蓟马发生动态进行调查,并应用聚集度指标及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和Lloyd幂法对3个不同海拔茶园中茶黄蓟马成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茶黄蓟马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均以聚集分布为主,主要分布在茶树的嫩芽部位.茶黄蓟马成虫的聚集原因主要由其喜食茶叶的幼嫩叶片引起.低、中和高3个不同海拔茶园中茶黄蓟马成虫理论抽样模型分别为N=t2/D2(1.006m +0.367)、N=t2/D2(21.509m +1.083)和N=t2/D2(-21.107m +1.223);序贯抽样模型分别为T0(n)=2n±7.1488、T0 (n)=2n±6.8811和T0(n)=2n±1.8655;当茶黄蓟马成虫的密度为100.0头/叶时,3个不同海拔茶园的理论抽样数分别为9、32和36片.累计虫量达2.4头/叶时,在低海拔和中海拔茶园均应继续进行观察,而高海拔茶园需进行防治.[结论]3个不同海拔茶园中茶黄蓟马均主要聚集在嫩芽部位,累计虫量2.4头/叶可作为高海拔茶园防治茶黄蓟马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番茄潜麦蛾[Tuta absoluta (Meyrick)]是起源于南美洲的一种毁灭性入侵害虫,近年来在欧洲、非洲和亚洲快速扩散并已入侵我国,对我国茄科作物产业具有高度潜在威胁。番茄潜麦蛾具有潜叶、蛀果、生活史短、繁殖力强等特性,导致单纯依赖化学农药的手段对其防治效果有限。国际上针对番茄潜麦蛾生物防治已开展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筛选了一批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生物防治物。本文从番茄潜麦蛾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昆虫、生防微生物、驱避植物及其提取物几方面入手,系统总结了国际上有关番茄潜麦蛾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在今后我国番茄潜麦蛾的绿色防控中,可深入开展适应我国农业生境的生防物种引进、本土生防生物资源挖掘、生防生物产业化技术研发工作;同时,可通过对生防生物的组合运用和农田景观生态调节等措施促进生防生物的综合利用,以保障我国茄科作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