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3篇
  免费   207篇
  国内免费   235篇
林业   164篇
农学   170篇
基础科学   7篇
  87篇
综合类   990篇
农作物   96篇
水产渔业   360篇
畜牧兽医   1446篇
园艺   102篇
植物保护   10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243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ike (Esox lucius) occupy coastal streams and rivers of the Baltic Sea, where they attain large sizes (>5 kg). These large sizes are perhap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y can tolerate relatively high salinities and can thus forage in the nearby more productive brackish environments. In an attempt to quantify the extent to which pike utilise brackish environments, and to provide some insight into the underlying causes for brackish water migrations, we tagged 30 pike from a western Baltic river with acoustic transmitters and were able to track 21 individuals for 1 year. Based on experienced from local anglers, this population was assumed to be brackish in nature, where individuals underwent freshwater migrations to spawn. Our findings however suggest that the smallest and most active individuals make short exits into brackish waters and do so on rare occasions. Our results further indicate that neither sex nor size is related to activity level. We suggest that these patterns reflect two distinct behaviours—active and passive—and that large pike can be supported by the food availability in the river, without the need to venture into coastal zones, thus defying the conventional view that Baltic pike are all brackish in nature.  相似文献   
2.
猪繁殖性能的提高将为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多数育种者将提高猪的繁殖力作为主要育种目标 ,并用数学遗传学方法和分子育种技术对繁殖性状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3.
4.
本文综述了奶牛繁殖疾病的发病原因和调控措施,分析认为奶牛的营养状况是影响奶牛繁殖力的重要因素。理想的奶牛管理应做到整个泌乳期始终监测奶牛的体况和奶牛日粮中微量元素的维生素的含量,避免营养素的不平衡而引发的奶牛繁殖障碍,同时应避免奶牛过肥或过瘦。适当补充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为考察新研制的4925/4926母猪系列预混合饲料的饲养效果,在母猪胎次、体况和饲养管理条件下似、基础饲料相同条件下,分别与金牧3863/3864、康地5743/5744两种母猪系列预混料进行饲养试验。入试头数分别为23头、35头。结果表明:①4925/4926组较3864/3964组,窝产活仔数、初生窝重、断奶窝重分别提高0.5头/窝、0.9kg/窝、4.25kg/窝;哺乳期母猪头平少失重  相似文献   
6.
试验观测了施用外源GA_3后葡萄果实的生长发育及内源激素变化动态,结果表明:25 mg/L GA_3处理对果实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果实纵横径、干鲜重均明显高于对照;糖分积累速率增加,酸的变化进程加速;果肉细胞数目、细胞体积均显著增加。外源GA_3对果实内源激素也产生影响:处理后不但提早了玉米素峰值的出现,而且提高了峰值;生长素的含量在整个生育时期都高于对照;内源赤霉素在前期提高很多,但盛花后23 d含量与对照差异不大;脱落酸含量前期提高,后期的上升推迟,但其上升速度比对照快。  相似文献   
7.
给休情期性成熟母犬肌注 PGF2α(0 .5 m g/ kg) ,2 4 h后肌注 e CG(5 0 IU/ kg) ,再经 12 0 h后肌注 h CG(2 0 U/ kg) ,诱导其发情。将诱导发情的母犬与公犬交配 ,于交配后 16 d,摘取卵巢、子宫 ,观察其卵泡发育和胚胎着床情况。结果表明 ,药物处理可明显促使母犬提前结束休情期而进入发情期 (9/ 10 ) ,促进卵巢内卵泡发育 (P<0 .0 1) ,并使更多的胚胎着床 ,每只母犬子宫胚胎着床点为 (17.4± 2 .2 )个 ,提示 3种生殖激素联合应用可提高母犬繁殖率  相似文献   
8.
对 2例 1 999年 1 0月意外死亡的东北虎雌性生殖系统进行了解剖。雌性东北虎的卵巢被覆卵巢囊 ,随着年龄增长卵巢表面凸凹不平 ,呈脑的沟回状。输卵管位于卵巢游离缘外侧 ,呈半圆形围绕着卵巢 ,输卵管壶腹部弯曲、峡部直 ;子宫与输卵管分界明显 ;子宫角长度约相当于子宫体长度的 2倍 ;阴道呈背腹压扁的管状  相似文献   
9.
怀孕后期感染PRRS病毒母猪所产新生仔猪的免疫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PRRS病毒BJ-4株感染怀孕后期(约90天)的抗体阴性和阳性母猪,待自然分娩后,观察新生仔猪的免疫应答。结果显示,接种PRRS病毒BJ-4的母猪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没有出现流产死产。新生仔猪浦被子前血清中PRRS病毒核酸TR-PCR检测和ELISA抗体阴性,哺乳后特异性抗体出现,5-6周母源抗体逐渐下降;20日龄猪瘟疫苗免疫后疫苗抗体维持时间短,仔猪在40日龄后进入野毒感染的危险期。RT-nested PCR检测血清中PRRS病毒核酸和易感仔猪病毒特异性抗体监测的结果提示仔猪群内可能存在水平传播。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发现CD3^ 细胞减少,CD4^ 细胞显著下降,CD8^ ,CD4^ CD8^ 和SLA-DR^ 表达细胞升高。以上结果表明在感染后病毒能够长期持续性存在,猪场内新生仔猪母源抗体逐渐下降后,通过水平传播受到感染,感染后免疫应答受到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造成母猪繁殖能力低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乏情期长和产仔数低,其次是不孕,流产,产弱仔,产木乃伊胎及死胎等。而繁殖障碍性疾病和饲养管理不当是突出的问题。提出了通过疾病控制和科学饲养来提高母猪繁殖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