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1.
自然资源产权作为财产权的流转,是要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为基础,在机制设计中始终以兼顾产权主体利益为核心来促进激励相容,并通过立法先行等法治化措施使改革试点有法可依.针对当前湖南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界定不清晰、产权收益配置有失公平等问题,重点提出了解决流转经营的法律机制、市场机制等法治路径:一方面优化各类自然资源的产权结构、转变政府在产权管理中的服务型职能定位等措施,来约束流转双方的行为并保障流转主体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是完善产权明晰,完善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平台,引导自然资源流转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科学有序开展可恢复耕地资源的整治,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XGBoost算法的可恢复耕地的宜耕性评价方法。选取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工程条件等4个方面的因素,涉及海拔高程、坡度级别、国家自然等、集块面积、国家经济等、地块形状等36项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现状可恢复耕地和耕种耕地二分类为因变量,分析各项影响因素对耕地宜耕性评价的重要程度,并进一步结合皮尔逊共线性分析和指标关联性分析,最终得到21项影响因素及其权重P值,优化后影响因素的权重P值相对稳定,其中自然因素对可恢复耕地宜耕性的影响权重最大,区位因素和工程因素权重次之,社会经济因素的权重最小。经过验证发现,预测耕种情况与实际耕种情况的符合率高达91.87%,且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预测效果良好。借助上述模型预测得到的湘阴县可恢复耕地地块的宜耕潜力,形成如下认识:全县中西部平原区可恢复耕地宜耕潜力明显优于东部丘陵山区;可恢复耕地中未耕种和即可恢复地块的宜耕潜力高于工程恢复类地块,这些地块均属于良好的整治地块,可优先整治恢复为耕地;从可恢复耕地具体地类来看,坑塘和养殖坑塘类可恢复耕地的宜耕潜力最大,其次为其他林地类可恢复耕... 相似文献
4.
全民所有草原资源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摸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构建理论完备、规范有序、平稳运行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很有必要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研究工作.基于此,以全民所有草原资源资产为研究对象,初步建立草原资源资产的评估方法,并在试验区(30.30 hm2)开展全民所有草原资源资产实践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草地出租价格150元/(hm2·a),干草价格约为600元/t,经评估,草地价值为4265.60元,干草价值为61067.39元,名义价值为5元,合计65337.99元. 相似文献
5.
城镇人口密度降低已经成为制约部分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选取湖南省为案例区,在定量刻画湖南省城镇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多样性格局基础上,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两者的关系,并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探索湖南省城镇土地利用多样性对人口密度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1)湖南省城镇人口密度、城镇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多样性均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但聚集趋势相反;(2)单一化的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方式既不利于湖南省城镇土地利用多样性的提升,也不利于湖南省城镇人口密度的提升,工业布局可以引导湖南省城镇人口密度的提升,注重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能力是提高城镇土地利用多样性进而提高城镇人口密度的有效方法;(3)湖南省二、三产业增加值与城镇人口密度呈现弱负相关且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4)湖南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镇人口密度的相关性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并在长沙市中心城区一带出现正相关与负相关的分界。最后,从优化城镇职能体系对应对历史遗留问题、促进人口密度有序提升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结合国家战略,从以人为本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探讨"多规合一"的城乡空间优化布局体系.以国家级湘江新区为例,分析其城乡空间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并在剖析生态文明与"多规合一"关系基础上,以人文本,从发展与保护协调、布局与功能配套、集约与生态并重等方面指出生态文明对"多规"空间布局的要求,从而提出以生态为导向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重构的总体思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区域间协调发展等方面分析空间发展条件,进而确定空间管控分区和要素布局体系,以及其他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衔接.探索城乡空间格局可持续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生态底线控制与城镇边界合一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碳中和目标下,探究湖南省“三生”功能时空演变及其未来碳排放分布格局,为全国各省降碳减排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基于“三生”功能评价模型、“三生”空间碳排放系数测度模型,结合区域“三生”功能的各类数据和时空分异规律,探究湖南省“三生”功能与碳排放量时空关系及其未来碳排放分布格局规划战略。[结果] ①2000—2020年湖南省县域“三生”空间时空分异特征明显,生态功能空间呈现“西强东弱”格局,时间上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总体变化不大。②2000—2020年湖南省县域碳排放在整体上差距不大,而在局部地区较为集聚,且差距在不断扩大。③2000—2020年湖南省“三生”功能与碳排放关联时空关联总体较强,不同空间类型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性。④综合考虑2035年湖南省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2035年湖南省的“三生”空间碳排放系数分布可优化为6个组合类型。[结论] 湖南省各县域三生”空间碳排放系数分布格局受自然禀赋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需在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基础上,加强区域协同,细化县域“三生”空间管控,以提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山地区地形条件复杂,耕地资源紧缺,耕地利用限制性因素多。对山地区耕地利用和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山地区更好地利用与保护耕地。[方法]以湖南省永顺县为例,对耕地的组成及特征、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结果]永顺县耕地特征为:组成以水田为主,整体坡度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利用特征为:数量总体保持增长,水田数量减少,旱地数量增加,\"非耕化\"情况普遍。耕地利用与保护存在的问题为:本底质量差、利用效益低,利用耕地发展林果业现象普遍,耕地生态安全不容忽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设内容有待加强。[结论]山地区自然资源部门应主动介入农业结构调整,合理引导;应根据实际限制因素,以提高耕地本底质量为基础,努力提高利用水平和经济效益;加强耕地生态保护,重视过多施用化肥、依靠化学农药的问题,推广绿色化耕地利用方式;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全面促进耕地质量提升。针对各地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系统有效的制度与政策设计,全面加强耕地的科学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9.
研究资江径流泥沙演变规律与变异特征,了解资江干流径流变异与输沙量变化情况,为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政策建议。根据资江流域干流主要控制站1956-2018年长时间序列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运用累积距平法、M-K法、集中度与集中期、小波分析法和均值差异T检验法等分析资江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演变规律与特征。结果表明:(1)径流量不同年代时段的变化率-18.2%~25.8%,Z统计值为0.7058,径流量变化趋势不显著;而输沙量减少趋势较为明显,Z统计值为-5.0592,通过信度99%的显著性检验;(2)资江年径流量未发生明显的突变,而输沙量在1995年发生了突变;(3)资江径流存在第一主周期为26a的周期性,输沙量存在第一主周期为34a的周期性规律;(4)资江径流量变化存在1956-1966年、1982-1988年2002-2015年3个少水期,1967-1981年、1989-2001年、2016-2018年3个多水期,输沙量变化存在1956-1976年、1988-1997年2个多沙期,1977-1987年、1998-2018年2个少沙期;(5)径流量集中度为31.8%,输沙量集中度为73.7%,资江径流泥沙年内分配不均匀性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0.
郭荣中;申海建;张阔;刘华平 《水土保持研究》2025,(4):365-374
[目的]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之间的关系,为地方政府制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探讨了长株潭城市群2002—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时空变化;同时,采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再对食物生产等9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权衡与协同分析。[结果](1)研究期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2年的835.20亿元减至2018年的808.93亿元,减少率为3.15%,呈持续下降趋势。(2) ESV在空间上呈现差异,ESV减少最大是长沙市。(3)利用GM(1,1)模型进行预测,研究发现长株潭城市群ESV由2022年的802.99亿元下降到2034年的777.10亿元,降幅达3.22%。(4)权衡协同关系表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具有时空差异性。[结论]长株潭城市群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的差异,在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支持、调节、文化功能之间的权衡协同具有较显著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