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1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海鱼业资源的日益哀竭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保护和管理近海渔业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渔业的重要课题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自七十年代初期就开始注意渔业管理问题。我国自七十年代后期也开始强调渔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并在全国建立了渔政管理机构。十多年来,我国的渔业资源得到一定的保护,近海资源急剧下降的趋势有所缓和。但是,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竭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捕捞努力量仍在增长,各种破坏资源的捕捞行为经常发生。对近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尚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探讨。  相似文献   
2.
罗源湾的鱼类资源及渔业生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源湾位于福建省罗源县的东南部,连江县的东北部(东经119°34′—51′,北纬26°19′—31′)。面积226.68平方公里,口小腹大。地形由西向东倾斜,海底地势平坦。平时湾内风平浪静,是发展水产增养殖的良好港湾。目前,罗源湾的滩涂开发约占可利用面积的46.7%。湾内已养有海带、紫菜、贻贝、牡蛎、泥蚶和缢蛏等贝藻类,也养殖对虾。渔捞业发展规模不大,主要是近内海捕捞。有关罗源湾的鱼类,只在一些研究报道中有涉及,尚未进行专门的研究。作者从1986年6月至1987年9月在罗源湾海区从定置网、小围网、流刺网、延绳钓和手钓等作  相似文献   
3.
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及特征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2008年4个航次在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124个站次海洋生物调查资料,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特征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季变化显著、种类更替明显.2008年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104科279种(类),各季种类平均更替率高达63%.(2)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单一种的优势地位显著.粗帝汶蛤(Timoclea scabra)为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第一优势种,周年均保持极高的优势地位.除粗帝汶蛤外还有毛头梨体星虫(Apionsoma trichocephala)、脑纽虫(Cerebratulina sp.)、独毛虫(Tharyx sp.)和中蚓虫(Mediomastus sp.)为大亚湾周年优势种,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3)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以多毛类为特征种类.多毛类在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代表和反映了整个群落的特征.(4)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情况反了大亚湾海域环境状况.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更替明显、特征种节变化大,反映出大亚湾海域环境季节变化明显,尤其是春、夏和秋3季,秋、冬季较为稳定.优势种组成的年际变化表明,大亚湾海域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此外,多毛类在底栖动物群落中地位的突显,也反映出大亚湾海域营养水平的变化.对比历史资料分析,结论认为,大亚湾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远低于历史水平,群落简单趋势仍较为明显.虽然因采样区域和样品分选工具的差异,2008年种类远多于2004年调查结果,但仍低于1987年的473种.此外,1987年底栖动物的站均出现种数为50.6种/站,最高可达100种/站.2008年站均出现种数为15.0种/站,最高种数为38种/站,依然远低于历史水平.本研究旨在为系统开展大亚湾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更为全面、丰富、准确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闽浙近海金色小沙丁鱼种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圣云  丘书院 《水产学报》1993,17(2):105-112
通过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浙江近海渔场金色小沙丁鱼形态计数性状,量度性状特征差异的比较,并结合生物学、产卵场、洄游以及海洋环境条件等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闽浙近海的金色小沙丁鱼群体分别属于闽南—台湾浅滩地方种群和东海地方种群。本章还讨论了两个海域金色小沙丁鱼的分布。  相似文献   
5.
大黄鱼增殖放流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以来,大黄鱼资源已严重衰竭到形成不了渔汛。增殖放流被认为是恢复大黄鱼资源的可行而且有效的措施之一。本文回顾了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福建省和浙江省沿海大黄鱼增殖放流概况,并且展望今后大黄鱼增殖放流的前景。呼吁各海区能够持之以恒地开展增殖放流,并进行标志鱼的回捕追踪研究,以达到恢复大黄鱼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检测了闽南 -台湾浅滩渔场六种主要中上层鱼类 (蓝圆、金色小沙丁鱼、鲐鱼、颌圆、竹鱼、羽鳃鲐 )鱼肌的生化组成 ,蛋白质含量为 16 .94%~ 18.77% ,脂肪含量为 2 0 .12 %~ 2 5 .15 %。随鱼体体长的增加 ,脂肪含量增长。鱼肌脂肪含量与繁殖活动存在密切相关的季节变动。鱼肌中均含 17种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 45 .2 5 %~ 49.39% ,极性氨基酸占 42 .82 %~ 45 .16 % ,非极性氨基酸占 39.2 4%~ 41.5 9% ,鲜味氨基酸占 42 .5 6 %~ 46 .0 2 %。  相似文献   
7.
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全面掌握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利用2007—2008年在大亚湾开展的4个航次124个站次的海洋生物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亚湾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明显、种类更替频繁;(2)优势种组成简单,季节变化明显,单一种的优势地位显著。与过去相比,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组成基本稳定,但种类和优势种的更替率均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趋于简单、单一种优势地位明显提高。大亚湾生态环境随季节的变幅增强,群落的稳定性明显下降。海水温度的升高,改变了大亚湾暖水性浮游动物种类的生活周期;而且营养水平的提高也促使赤潮种类夜光虫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1985年以来,连江县在福建省科委下达的“福建省浅海滩涂综合开发试点一项目及国家科委农村开发中心下达的“罗源湾大官坂濂沃垦区鱼虾贝综合开发”项目带动下,在湾内水域、大官坂垦区积水区、虾池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综合研究,并已取得明显的“三大效益”,现将初步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2年~2013年在台山列岛周边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并结合该海域的历史资料系统整理了台山列岛周边海域鱼类总名录,使用PRIMER 5.0软件计算了该海域鱼类的分类多样性指数,研究了分类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台山列岛周边海域共记录鱼类2纲20目81科150属208种,以鲈形目种类占绝对优势;2012年~2013年调查记录到鱼类2纲11目40科63属77种。台山列岛周边海域鱼类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的理论平均值分别为63.14和378.4。鱼类分类多样性指数(△)秋季最高,春、夏季次之,冬季最低;鱼类分类差异指数(△~*)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夏、冬季较低。研究结果表明,春季鱼类种类数最多,夏、秋季次之,冬季最少,水温和饵料决定了研究海域鱼类种类组成。  相似文献   
10.
花尾胡椒鲷幼鱼的生化组成和比能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在不同温度和摄食水平条件下饲养的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uts)幼鱼的鱼体生化组成和比能值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实验温度为28℃时,同一体重组鱼的含水量随摄食量的增加而减小,而干物质、脂肪含量和比能值则随摄食量的增加而增大。温度对饱食鱼的生化组分的影响不明显也不呈一定的规律性。鱼体蛋白质、脂肪、灰分含量及比能值与含水量间都存在负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