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3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固原地区秦川牛及其利杂群体屠宰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利木赞牛对固原地区秦川牛的改良效果,本实验对固原地区秦川牛及其利杂群体的屠宰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4月龄组利杂牛的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和肉骨比高于固原地区秦川牛(P<0.05或P<0.01),分别提高了4%、4%、3%和0.72;而12月龄组利杂牛和固原地区秦川牛的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和肉骨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利杂牛在眼肌面积、大理石花纹评分、脂肪色泽评分、肌肉附着和pH2 4指标上优于固原地区秦川牛(P<0.05)。利杂牛和固原地区秦川牛肉品中常规成分含量和脂肪酸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樱桃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综合控制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药剂试验,筛选出防治樱桃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较好的药剂和药剂使用方法,20%盐酸吗啉双{胍*胶}铜可湿性粉剂、3.85%三氯唑核苷*铜*锌水乳剂、含氨基酸叶面肥巨创、18%丙多*吗啉胍可湿性粉剂对樱桃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喷雾处理20%盐酸吗啉双胍*胶铜可湿性粉剂、3.85%三氯唑核苷*铜*锌水乳剂、含氨基酸叶面肥巨创、18%丙多*吗啉胍可湿性粉剂平均防效分别是56.42%、{54.15%}、52.11%、52.62%.1 a内随着防治次数的增加,防治效果也随着增加,结合该病发生规律,提出樱桃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综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苜蓿黄萎病菌中国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苜蓿黄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于2007-2008年间对苜蓿黄萎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新疆伊犁地区新源县苜蓿黄萎病标样中分离到一种真菌(VA001),依据Koch′s法则,并结合形态学、培养特性及ITS序列分析,鉴定为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old)。适合该菌生长的培养基有甜瓜培养基、马铃薯蔗糖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适合产孢的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甜瓜培养基、梅干培养基。在碳源和氮源中,麦芽糖(Maltose)、乳糖(Lactose)、甘露醇(Mannitolum)、赖氨酸(Lysine)、牛肉膏(Beef extract)、氨基乙酸(Aminoacetic acid)、组氨酸(Histidine)有利于病菌的生长;蔗糖(Sugar)、果糖(Fructose)、乳糖(Lactose)、硝酸钠(Sodium nitrate)、丙氨酸(Alanine)有利于病菌的产孢。苜蓿黄萎菌生长和产孢的适宜pH值为7.0-9.5,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4.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由镰孢菌产生的真菌毒素,该毒素具有雌性激素生物活性。PKS4基因是禾谷镰孢菌中玉米赤霉烯酮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必需基因。根据PKS4基因序列,设计一对PKS4基因特异性引物,通过检测PKS4基因的存在间接检测ZEN毒素的产生。特异引物在禾谷镰孢菌菌株以及被禾谷镰孢菌侵染的小麦籽粒中都能稳定地扩增出大小为1 076 bp的特异片段,扩增片段与PKS4基因(DQ019316)相同区段序列相似性达99.63%。同时,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验证了PCR的检测结果,证明了该技术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5个山羊品种GoLA-DQA 1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和揭示崂山奶山羊、西农萨能奶山羊、关中奶山羊、板角山羊和贵州白山羊5个地方山羊品种GoLA-DQA1基因的遗传多态性。【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对5个山羊品种231个样本的GoLA-DQA1基因部分内含子1、外显子2和部分内含子2的385 bp片段进行了多态性分析,运用Popgen32软件计算了相应的遗传参数。【结果】在TaqⅠ-RFLP位点上,5个山羊品种A、B等位基因频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846和0.154,A为优势等位基因;除了关中奶山羊和崂山奶山羊外,其他品种在该位点上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在HaeⅢ-RFLP位点上,5个山羊品种M、N等位基因频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819和0.181,M为优势等位基因,5个山羊品种在该位点上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经双酶切分析,共发现9种组合基因型,其中AAMM、ABMM和AAMN 3种组合基因型存在于5个品种中。遗传参数分析表明,GoLA-DQA1基因外显子2的2个酶切位点在西农萨能奶山羊表现为中度多态,而在其他品种表现为低度多态。【结论】5个山羊品种GoLA-DQA1基因外显子2在TaqⅠ和HaeⅢ2个酶切位点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涪陵水牛mt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涪陵水牛27个个体的线粒体DNA D-loop 915 bp全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进行分析,检测到16种单倍型,其核苷酸多态位点48个,约占所测核苷酸总长的5.24%,其中有43个转换,5个颠换。涪陵水牛mtDNA D-loop区核苷酸多样度(π值)为0.0196±0.0020,单倍型多样度(H)为0.9060±0.0460,表明涪陵水牛mtDNA遗传多样性丰富。根据单倍型构建了涪陵水牛的NJ分子系统树,发现存在沼泽型水牛支系A和B,表明涪陵水牛具有2个母系起源。  相似文献   
7.
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根和叶mtDNA的提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olA及其保持系PolB、陕2A及其保持系陕2B 幼苗为材料,分别提取其根和叶线粒体DNA(mtDNA),并对所提取的油菜mtDNA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幼根所提取的mtDNA平均含量为3250 ng/g FW,约为幼叶所提取mtDNA含量的6.5倍,而且所提取的mtDNA纯度较高;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也显示,油菜幼根所提mtDNA较幼叶所提mtDNA有更为清晰的条带.另外,油菜线粒体基因的PCR扩增结果显示,油菜幼根所提mtDNA扩增条带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也优于幼叶所提mtDNA.因此,用油菜幼根提取mtDNA是一条较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多堆柄锈菌侵染不同抗性玉米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不同抗感玉米自交系对南方锈病的组织病理学反应,为今后筛选不同类型抗病自交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曲利苯蓝透明染色法,以4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玉米南方锈病致病菌—多堆柄锈菌在不同抗性材料上侵染过程的组织学特征。[结果] 多堆柄锈菌侵入和定殖可以分为5个阶段:孢子萌发与芽管形成、附着胞形成、侵入细胞、胞内吸器产生、菌丝在细胞间扩展。在不同抗性的玉米材料上,病菌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成差别不明显,但侵入后病菌在不同抗性材料内的发育进程和发育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在抗病玉米材料上,病菌初生菌丝、吸器母细胞、次生菌丝的形成时间推迟,胞内吸器少,菌丝分枝少,菌丝生长缓慢。[结论] 这些抗性特征与田间表现出的细胞过敏性坏死、叶片上夏孢子堆少的特征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白粉菌诱导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的克隆、定位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克隆受白粉菌诱导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基因,分析其在感、抗病单株中的表达模式,探讨其在小麦抗白粉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基因芯片结果,结合电子克隆与RT-PCR方法,克隆到一个受白粉菌诱导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基因。通过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对获得的基因片段进行定位。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该基因片段在抗病植株、感病植株白粉菌诱导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获得了一个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基因片段,命名为TaGLP5(GenBank 登录号为FJ594470)。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段与已知的来自禾本科的萌发素蛋白分属不同的进化分支,很可能是新的小麦萌发素蛋白成员。通过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将该基因片段定位在小麦的5A染色体上。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表达受白粉菌诱导,且在接菌后的24 h以前抗病中的表达量高于同期感病株。【结论】本实验获得的类萌发素蛋白是一个新的成员。该类萌发素蛋白在感、抗植物受白粉菌诱导上调表达,但是表达量、表达时间上存在差异。推测该基因参与了小麦对白粉菌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0.
利用感染了番茄黑环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的非洲菊叶片,建立同步检测非洲菊3种病毒的多重RT-PCR和实时荧光RT-PCR,多重RT-PCR可一次性扩增出3种病毒的DNA条带,最低可检测到相当于1μg的带毒叶片;实时荧光RT-PCR可分别检测相当于1 ng、1 ng和100 Pg的带毒叶片.同时采用茎尖、叶片和花托组织培养脱毒并结合培养基添加病毒A的脱毒方法,对接种3种病毒的非洲菊进行外植体脱毒试验,获得非洲菊组培苗脱毒方法.用建立的多重RT-PCR和实时荧光RT-PCR检测脱毒效果,茎尖脱毒率分别为75.0%和66.7%,花托脱毒率分别为52.0%和5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