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72篇
林业   8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262篇
  105篇
综合类   90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蔗横向种植机补种系统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甘蔗横向种植机在种植过程中出现的漏播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51单片机的甘蔗实时补种系统。通过对充种、储种、供种、护种及投种过程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的仿真分析,确定了影响补种效果的主要因素,设计了补种系统的关键部件。该系统采用AT89C52单片机、3套对射型激光传感器分别对漏种、补种箱和储蔗槽中蔗种余量不足的情况进行信号采集,进行漏种计数显示和实现蔗种余量不足时的报警,步进电机作为动力源,驱动辊耙转动完成补种过程。选取行进速度和补种辊槽数为试验因素,以补种成功率和重置率为补种性能指标,进行了二因素五水平的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结果表明,行进速度对补种成功率的影响极显著,补种辊槽数对补种成功率的影响极显著;利用Excel软件进行了二次回归方程分析,得出当行进速度为3 km/h、补种辊槽数为10个时,补种成功率达到93.97%,重置率为1.69%。设计的实时补种系统性能稳定可靠,解决了播种器工作过程中的漏种问题。  相似文献   
2.
玉米免耕播种机漏播补偿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南 《农业机械学报》2020,51(S2):41-46,78
为解决玉米免耕播种机播种作业时存在漏播的问题,针对漏播自补偿和漏播辅助补偿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对水平圆盘排种器的排种性能进行试验,获取了排种器在不同排种盘转速和播种粒距下排种合格指数、漏播指数和重播指数。由漏播自补偿补种性能分析可得,在排种口检测漏播信号进行加速补种,补种的实际粒距LPR>1.5L,补种粒距依然为漏播,无法实现漏播补偿功能,若在种子脱离排种口之前检测到漏播信号,提前做好加速准备再进行补种,可实现漏播自补偿功能。由漏播自补偿试验可知,漏播自补偿受播种速度和播种粒距影响较大,在播种粒距为20、25cm,播种速度不大于5km/h时,补种合格率不小于88%,在播种粒距为15cm或播种速度大于5km/h时,补种合格率较低;由漏播辅助补偿补种性能试验可知,在播种速度3~7km/h,粒距15~25cm下,补种成功率不小于89%,在播种速度不大于5km/h,补种合格率不小于96%。为了保证补种位置精确,采用漏播辅助补偿装置进行补种,〖JP2〗需合理设计漏播补偿装置安装位置,同时受播种速度、播种粒距、排种盘线速度、投种角的影响,通过合理设计补种装置安装参数后,控制补种装置响应时间t和补偿装置排种盘的线速度vb实现补种位置的精确控制。  相似文献   
3.
研制了2CZD-1型段茎式甘蔗种植机,可一次性完成甘蔗种植的开沟、施肥、自动取种、自动排种、覆土和覆膜等工序,适用于宽窄行甘蔗种植。设计了机架、取送种机构、转盘施肥机构、旋耕覆土机构、覆膜机构和液压传动系统等结构,其中取送种机构采用排冗结构实现均匀排种。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甘蔗种植机的机架进行模态分析,并通过田间试验获得甘蔗种植机的覆土厚度合格率、种植密度、伤芽率、漏植率及总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等性能参数。模拟结果表明,当激励频率为8~80 Hz时,机架容易发生共振,且最大位移可达28.12 mm。田间试验表明,该种植机的种植密度为142325芽/hm^2,覆土厚度合格率为93.6%,伤芽率为2.8%,漏植率为4.7%,种植深度合格率为89.3%,总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为5.8%,工作生产率为0.32 hm2/h,符合甘蔗种植机的设计要求,能够显著提高甘蔗种植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宽幅播种机折叠机架的模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得到宽幅播种机折叠机架的振动特性,验证机架的设计是否合理,以自主研发的2BMZ-13型气吸式免耕精量播种机折叠机架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模态振动分析。采用三维建模软件Pro/E和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建立机架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模块得出机架前6阶振型的固有频率、振动方向和极值等振动特性,输出各阶的振形图,并将仿真分析结果与外激频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折叠机架结构设计合理,机架固有频率没有发生重叠且避开了外激频率,避免了共振现象的发生。本研究对提高播种机的播种精度、延长播种机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轻量化玉米垄作免耕播种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目前东北地区的免耕播种机主要依靠自重增加下压力来保证开沟深度的问题,设计了2BQM-2型轻量化玉米垄作免耕播种机,重量为一般免耕播种机的一半,可减轻对土壤的压实。轻量化垄作免耕播种机采用悬挂方式与拖拉机联结成作业机组,利用拖拉机液压系统的位置调节法来控制破茬深度。为了验证作业机组的工作性能,田间试验以播种机速度、播种深度、秸秆覆盖量为试验因素,以免耕播种机的工作阻力和粒距合格率为试验指标,进行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试验结果得到的最佳工况组合为:播种机速度为1.21 m/s,播种深度为4.96 cm,秸秆覆盖量为0.73 kg/m2时,播种机工作阻力为3.62 k N,粒距合格率为93.63%。经过对免耕播种机优化设计有效减轻了免耕播种机的重量,减少了机器的制造成本和工作时对土壤的压实,降低了能耗。经田间测量镇压轮压实土壤的深度平均为10 mm,相对现有的垄台被压平的机具,工作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播种机的工作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对播种过程中出现的种箱排空和导种管堵塞情况及时报警,设计了一种对播种机作业中的各项参数实时监测系统。系统以嵌入式微处理器和红外光电传感器为主要部件,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与上位机进行数据的传输,对播种作业中出现的种箱排空和导种管堵塞及时进行声光报警,并通过上位机软件对所需的参数实时显示。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工作稳定,对故障的报警准确率较高,有效提高了播种质量。  相似文献   
7.
大豆玉米持续轮作免耕对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免耕减产、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种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试验通过设置免耕和传统垄作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2013年到2016年连续4年大豆玉米轮作免耕对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免耕技术推广及黑龙江省农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保障。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玉米持续轮作免耕条件下0-7.5 cm、7.5-15 cm、15-22.5 cm、22.5-30 cm土壤养分指标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垄作处理,且耕作对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影响显著;耕作对土壤容重影响显著,免耕处理各层土壤容重高于垄作处理,免耕处理15-22.5 cm与22.5-30 cm土层之间容重差异不显著,而垄作处理各层土壤容重差异显著;与垄作相比,2013年和2015年免耕大豆增产率分别为16.37%和25.33%,2014年和2016年免耕玉米产量增产率分别为0.88%和9.50%。大豆玉米轮作免耕较垄作平均节约成本640元/hm2,平均增收2220元/hm2。  相似文献   
8.
主要论述了保护性耕作关键装备—2BM-9型免耕播种机的技术参数与工作原理,论述了其性能试验、可靠性试验及应用效果。通过性能试验与生产考核表明:该机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使用可靠性大于98%,调整使用方便性大于97%。经测试与调查统计知:该机对作物留茬地提高土壤含水率6%~9%,减少农田风蚀50%~80%,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0.04%~0.08%,增加农民收入10%~15%。经过4年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对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Field runoff plots, 70 x 10 m each, were established on a tropical Alifisol in southwestern Nigeria to monitor water runoff, soil erosion and nutrient loss in water runoff. The non-agroforestry control treatment (A) was established at two levels: plow-till and no-till systems of seedbed preparation. There were two agroforestry systems based on contour hedgerows of (B) Leucaena leucocephala and (C) Gliricidia sepium established at 4-m and 2-m spacings. Field plots were established in 1982 and hydrological measurements were made for uniform maize-cowpea rotation for 12 consecutive growing seasons from 1982 through 1987. Once established hedgerows of Leucaena at 2-m spacing were extremely effective in reducing water runoff and controlling erosion. Runoff, erosion and nutrient losses were generally more from maize grown in the first season than from cowpea grown in the second. Mean seasonal erosion from maize was 4.3, 0.10, 0.57, 0.10, 0.64 and 0.60 t/ha for plow-till, no-till, Leucaena-4m, Leucaena-2m, Gliricidia-2m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Mean runoff in the first season from treatments listed in the order above was 17.0, 1.3, 4.9, 3.3, 4.3, and 2.4 percent of the rainfall received. There were high losses of Ca and K in water runoff from the plow-till treatment. In contrast to runoff and erosion, losses of bases in water runoff from agroforestry treatments were relatively high, high concentration of bases in runoff was probably due to nutrient recycling by the deep-rooted perennials.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几种主要排种器的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排种器是决定播种机特性和工作性能的核心部件。简述国内外排种器的分类,介绍外槽轮式排种器、圆盘式排种器、气吸式排种器、气吹式排种器等目前几种主要排种器的性能及结构特点,分析排种器研制现状,探讨排种器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