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526篇
  免费   5114篇
  国内免费   5529篇
林业   8880篇
农学   6246篇
基础科学   7503篇
  22727篇
综合类   62711篇
农作物   5190篇
水产渔业   1739篇
畜牧兽医   10554篇
园艺   7584篇
植物保护   4035篇
  2024年   699篇
  2023年   3241篇
  2022年   3608篇
  2021年   3698篇
  2020年   3681篇
  2019年   4590篇
  2018年   2550篇
  2017年   4105篇
  2016年   4773篇
  2015年   4701篇
  2014年   7093篇
  2013年   6460篇
  2012年   7951篇
  2011年   8213篇
  2010年   7171篇
  2009年   7214篇
  2008年   7073篇
  2007年   6298篇
  2006年   6554篇
  2005年   6224篇
  2004年   5162篇
  2003年   4968篇
  2002年   3206篇
  2001年   3220篇
  2000年   2097篇
  1999年   1483篇
  1998年   1205篇
  1997年   1155篇
  1996年   1140篇
  1995年   1109篇
  1994年   1110篇
  1993年   923篇
  1992年   900篇
  1991年   1046篇
  1990年   861篇
  1989年   826篇
  1988年   139篇
  1987年   114篇
  1986年   79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20篇
  1965年   31篇
  1958年   23篇
  1957年   126篇
  1956年   19篇
  1955年   22篇
  1953年   6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摸索滇中高海拔冷凉山区反季节栽培花椰菜的最佳播期以集成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于2017—2018年选择海拔2250 m的云南省峨山县塔甸镇大西村地块进行9个播期的2年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花椰菜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延长,而花球采收期除播期7月10日外随播期推迟而逐渐增长;花椰菜株高、外叶数、开展度、球高、球径和单球重等农艺性状有随播期延迟呈现先逐渐减小而后又逐渐增大的趋势;莲座期黑腐病和霜霉病的病情指数随着播期的延迟呈现先逐渐升高而后又逐渐下降的趋势;花椰菜小区产量随着播期的延迟呈现先逐渐下降而后又逐渐提高的趋势,播期4月20日和4月30日与其余7个播期产量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综合花椰菜在冷凉山区反季节栽培的生产实际和各播期产量产值及商品性表现,推荐滇中高海拔冷凉山区反季节栽培花椰菜的最佳播期为4月20—30日。  相似文献   
2.
《甘肃农业》2021,(4):124-125
榆城西望,隆山增秀,栖云仙阁,峡河绕流。这里是风景秀丽、独具盛名的榆中县,其种植白菜、莲花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菜花也已有70多年的栽培历史。这种夏季在气候干冷高原上生长的蔬菜,被称之为“高原夏菜”。榆中高原夏菜已走俏东南沿海地区,逐渐成为独树一帜的“高原夏菜”品牌。  相似文献   
3.
秸秆生物炭具有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土壤蓄水保肥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正效应,但其石灰效应会加大稻田氨挥发损失。为充分发挥生物炭吸铵特性,降低其石灰效应的不利影响,对不同热解温度(300、500、700℃)和酸化水平(pH值=5、7、9)稻草生物炭处理下的田面水NH_4~+-N浓度、氨挥发和水稻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偏酸性(pH值=5)、中性(p H值=7)生物炭处理在基肥期和分蘖肥期均能显著降低田面水NH_4~+-N峰值浓度(P0.05),降幅达16.90%~35.60%。全生育期稻田氨挥发损失占施氮量的15.14%~26.05%(2019年)、15.10%~19.00%(2020年)。稻田增施热解温度为700℃、酸化水平为5(p H值=5)的生物炭(C700P5)降氨效果最好,两年氨挥发分别显著降低22.93%、12.61%(P0.05)。高温热解配合偏酸性、中性生物炭(C700P5、C700P7)增产效果显著,增产率达9.92%~13.50%,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其增产原因是生物炭酸化处理降低了稻草生物炭的石灰效应,而热解温度调整提高了生物炭阳离子交换量(CationExchange Capacity,CEC),进而降低了田面水NH_4~+-N浓度和氨挥发损失,最终提高了水稻地上部氮素积累和水稻产量。研究可揭示不同热解温度和酸化水平制备的生物炭在稻田中的应用潜力,并为稻田合理施用生物炭和减少化肥施用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面对2020年初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广西农垦集团步履坚定,找准靶心,全力聚焦“三个一批”(培育一批利润贡献企业、培育一批营收贡献企业、出列一批亏损企业),全力搬掉农垦“蛋糕偏小大山”,集团实现逆势增长,预计全年营收突破150亿元,利润6.2亿元,营收利润创历史新高。2020年,广西农垦改革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全国农垦唯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任务落实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5.
广西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广西喀斯特农林土壤改良与配方施肥提供理论支撑,调查典型喀斯特地区广西河池市环江县水田、旱地、林地土壤养分现状.调查结果如下:(1)广西河池市环江县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水田土壤>旱地土壤>林地土壤,几种土壤养分含量的共同点是全氮含量较丰富,有机质含量中等,速效钾含量较缺乏.(2)与1982年第2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此次速效磷含量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土壤样品比例更高,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3)本次调查中,属于极强酸性或强酸性土壤的样品数占所有调查样品数的平均值是1982年第2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果的5.64倍,旱地和林地土壤酸化现象十分普遍,92.86%的旱地和100%的林地土壤为强酸性或极强酸性土壤.建议增施钾肥,适当施用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旱地农业或林地土壤选用碱性肥料或补施石灰以提高土壤pH值.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时代到来对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带动了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因此在对“互联网+”时代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把握农业经济形势的变化,从多角度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力求能缓解当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提升发展效率和发展效果,带动农业经济实现稳定发展的目标,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提出了有效应对当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和问题的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验证甘薯起垄机上IT260型旋耕刀的抛土性能,在EDEM离散元软件中进行了仿真试验,将仿真数据与理论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IT260型旋耕刀前行速度1.54 m/s、转速330 r/min、耕深0.12 m的工况下,平均抛土量153.37 kg,满足起垄所需的土壤量需求。建立的三维模型可为今后甘薯起垄机旋耕刀的研究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中国不同麦区小麦种质资源籽粒脂肪氧化酶(lipoxygenase,LOX)活性相关基因TaLox-B1的差异和分布,利用小麦4B染色体上的功能标记LOX16LOX18对7个麦区的436份种质资源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3种TaLox-B1基因等位变异类型,分别为TaLox-B1a(与高LOX活性相关)、TaLox-B1b(与低LOX活性相关)和杂合型,其频率分别为19.0%、70.4%和10.6%。小麦LOX活性基因不同变异类型在各生态区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基因型TaLox-B1a在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分布较多,其比例分别为21.1%、19.8%和17.6%;基因型TaLox-B1b在西南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分布较多,比例分别为87.9%、72.5%;杂合型仅存在于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比例分别为14.2%、12.4%和9.8%。利用标记LOX16LOX18对53个自选高代品系进行分子检测,发现自选品系仅有TaLox-B1b与杂合型两种基因型,其中基因型TaLox-B1ab有32个,比例为60.4%。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利于快速鉴定小麦籽粒LOX活性,加速LOX的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及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对比研究土壤浅沟排盐对不同类型土壤的排盐效果.以土壤颗粒分析、水分运动参数及土壤盐分弥散系数为基础,通过建立的数值模型,探讨膜下滴灌棉田设置浅沟排盐时生育期内土壤水盐运动规律.通过模型对比两组土壤在设置排盐浅沟的情况下土壤水分及盐分的分布规律,分析土壤类型对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分、盐分分布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粉壤土对土壤的持水效果明显优于壤土;相对于壤土,排盐浅沟在粉壤土中的排盐效果更佳,且盐分主要集中于排盐浅沟坡面处.  相似文献   
10.
为探寻较为合理且高效的石漠化植被修复的治理模式,为今后选择治理石漠化的植被组合提供参考依据.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设置样地,选择3种治理模式:模式一为针叶林(马尾松、柏木),模式二为阔叶林(壳斗类,杂灌),模式三为灌木林(荚蒾、杂灌),分析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模式下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为细菌>真菌>放线菌;模式二治理下的土壤呈弱碱性,土壤养分含量高于其他2种模式,土壤微生物具有更高的多样性,罗尔斯通氏菌菌属(H16)、Gaiella、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Haliangium、子囊菌门(Ascomycoat)、担子菌门(Basidiomycete)、接合菌门(Zygomycota)是其优势菌属,且与土壤中大多数营养物质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石漠化治理效果表现为模式二>模式一>模式三,所以模式二的石漠化治理能力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