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FAST (中国天眼)工程周边的贵州省平塘县、惠水县、罗甸县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变化,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FAST工程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以2000,2005,2010,2013和2017年5期TM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运用RS和GIS技术解译遥感影像数据获取惠水县、罗甸县、平塘县“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其生态贡献率,分析研究区近20 a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特征及区域生态环境响应状况。[结果] ①FAST周边林地面积比例最大,但呈减少的趋势。研究区土地利用面积表现为:生态用地>生产用地>生活用地,但生活和生产用地面积增加,分别由1 661.74和12.84 km2增加到1 674.07和25.66 km2,生态用地面积则由6 610.55 km2减少到6 590.86 km2。②FAST工程建设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促使FAST周边林地生态用地、草地生态用地、农业生产用地、水域生态用地相互转换,其中林地生态用地的转出面积最大,占转出面积的46.14%。③FAST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0.471 0下降到0.468 1,生态环境呈现下降的趋势,FAST周边的发展促使高生态环境土地利用转向低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类型。[结论] FAST周边的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变化存在耦合关系,生态环境质量随生态用地向生产、生活用地转变呈现下降趋势。提高FAST周边生态用地质量,有助于FAST工程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退化喀斯特森林中不同植物叶片气孔导度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及其适应性机制,以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沙湾监测研究区内的退化喀斯特森林为例,从中选取8种常见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叶片气孔导度及气温、空气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叶片气孔导度值日间主要在0. 011~0. 215 mol/(m~2·s)之间变化。植物叶片气孔导度在同一时刻不同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 0. 05),而除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inn.) L'Hér. ex Vent.]外,同种植物在不同时刻的差异均不显著(P0. 05)。(2)梓树(Catalpa ovata G. Don)的叶片气孔导度与光照强度呈显著中度负相关(r=-0. 534,P=0. 040),而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 Wall.)的则呈显著中度正相关(r=0. 538,P=0. 038)。构树的叶片气孔导度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高度负相关(r=-0. 728,P=0. 002),而与气温呈显著中度正相关(r=0. 602,P=0. 017)。厚果崖豆藤(Millettia pachycarpa Benth.)的叶片气孔导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中度负相关(r=-0. 554,P=0. 032)。(3)树种和测定时间对植物叶片气孔导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 05)。(4)研究区大部分植物对生境恶劣的喀斯特环境均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叶片气孔导度的日间变化主要受植物自身遗传因素的控制,对外部环境条件改变的响应不敏感。  相似文献   
3.
4.
猕猴桃软腐病属猕猴桃采后储藏期病害,该病发病率较高,一直是影响猕猴桃市场品质的主要病害。本文根据国内外猕猴桃软腐病研究的相关文献,对猕猴桃软腐病的发生及危害、病原学研究、防治措施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猕猴桃软腐病未来的防治工作进行了探讨,最终提出3个研究方向:一是查明病原菌的侵入途径;二是进一步确定果实采摘前软腐病发病率低是否与果实内某种天然抑菌物质有关;三是在保证食品安全情况下,大力挖掘生物农药,发展有效、无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CWSI的贵州省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贵州省农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基于作物缺水指数(Crop Water Stress Index,CWSI),结合气象、植被指数等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省2000—2019年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贵州省CWSI多年均值为0.43,整体处于轻旱等级,空间分布为东南湿润,西北干旱,多年旱情变化呈缓解趋势;(2)从地貌类型来看,非喀斯特地貌CWSI多年均值为0.37,整体处于无旱等级,喀斯特地貌均值为0.47,处于轻旱状态;(3)从植被类型来看,除针叶林整体处于无旱状态外,其他植被类型都处于轻旱等级,且针叶林的变异系数(CV)值较其他林地高,说明其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高,抗旱能力强;(4)贵州省CWSI与降水和气温均呈负相关,负相关面积占比为95%和54%,说明降水对CWSI的影响较大。综合分析得出,贵州省东南部湿润,西北地区干旱,全省干旱受喀斯特地貌、降水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喀斯特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及植被恢复,以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内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中的6种常见灌木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这6种灌木叶片的SPAD值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植物叶片SPAD值变化范围在14.43~47.70,平均值为23.84。各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常见灌木叶片SPAD值的平均值表现为灌木林(29.04)草灌丛(25.96)灌草丛(25.92)乔灌林(19.90)乔木林(18.36)。植物叶片SPAD值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之间差异显著(P=0.000),但在各群落内部均较稳定,表明研究区植物叶片SPAD值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生境条件变化的响应。6种灌木叶片的SPAD值在种内的变化均不明显,但在种间的差异却比较显著(P0.05),说明树种是影响研究区植物叶片SPAD值大小的重要因子。植物种、群落类型对研究区植物叶片SPAD值均有显著影响(P=0.000)并产生了强烈的交互作用(P=0.000)。研究区灌木林群落中的植物光合能力最强、生境条件最好,灌木林群落是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演替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万山典型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演变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性,采用监督分类方法解译2000、2010年和2015年万山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与构建的岩性及同期石漠化叠加分析,探明每种岩性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和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石漠化发生百分比,以此揭示各土地利用类型对石漠化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从岩性空间上看,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在非碳酸盐岩组合上分布面积最广,其中林地面积最多为142.89 km2,在灰岩与白云岩混分布最少,面积最少为13.37 km2;2005—2010年的石漠化在灰岩与白云岩混上变化最大,变化速率为-1.87 km2·a-1,其中,在灰岩与白云岩混上发育的轻度、中度石漠化比例最高,白云岩夹碎屑岩上发育的重度石漠化比例最高,整体上来说石漠化更容易在碳酸盐岩(灰岩与白云岩混、白云岩夹碎屑岩)上产生。根据典型石漠化的分级情况和各地类石漠化分布的占比得出,研究区发生石漠化的土地类型主要为旱地和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这两类土地类型对石漠化的贡献和响应最大,两地类石漠化发生比例最高分别为20.87%和4.32%,而旱地主要以发生轻度石漠化为主,且发生机率高达93.61%。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内石漠化发生区域的定位和治理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的迅速增长,茶叶的生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pH值的变化也变得越来越严峻。本研究通过综合研究贵州等地的茶叶生长情况,探讨了影响土壤pH值的内部原因与外部影响。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如使用白云石粉、合理的施肥以及进行有效的生态修复,可以有效地阻止茶园的土壤变质。为茶园土壤调控管理和茶园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陈旗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4种典型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叶片N、P元素含量,分析元素含量间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内常见植物叶片的N、P元素含量分别为11.71~30.51、0.37~0.83 mg/g,平均值分别为18.48和0.66 mg/g;流域内小叶鼠李、火棘、竹叶花椒、小果蔷薇植物叶片N/P值均大于16,生长主要受P限制,均属P制约型植物;植物叶片N、P元素含量在流域内不同种间的差异均显著(P <0.05);植物叶片N元素含量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不同种间的差异均显著,P元素含量在乔灌过渡林和乔木林的不同种间差异显著,但在稀灌草丛、藤刺灌丛、灌木林的不同种间差异不显著;植物叶片N元素含量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间均有显著差异,P元素含量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间均无显著差异;N元素含量受植物种和群落类型的交互影响显著,P元素含量受植物种和群落类型的交互影响不显著。该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植物养分限制状况,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