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2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1篇
  42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 BR)浸根对机插水卷苗栽后本田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以宁粳8号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浓度BR(T1、T10、T20,分别表示水培营养液中BR浓度为1 mg/L、10 mg/L、20 mg/L)浸根对水卷苗机插本田后返青活棵及产量的影响,以正常水培营养液处理为对照(CK)。结果 BR浸根(T1、T10、T20)能够促进水稻地上部生长,栽插本田21d后株高较CK分别增加11.68%、8.12%和7.61%;BR浸根对水卷苗栽后根系的促生作用更为明显,不同浓度BR浸根对水卷苗栽后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数、根体积、根直径、根质量和根冠比均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根尖数以低浓度BR处理效果更优,而其他根系指标均以高浓度BR处理效果更优。与CK相比,不同浓度BR浸根降低了叶片过氧化氢浓度(至移栽后12 d,分别降低12.50%、23.25%和22.25%),增强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与移栽当天相比,移栽后第2天BR浸根处理叶片中玉米素(ZT)浓度迅速增加(分别为197.27%、153.11%和243.78%),而CK增加缓慢(2.94%),根系表现一致,且根系中生长素(IAA)浓度显著高于CK;同时BR处理在栽后一周内赤霉素(GA3)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与CK相比,T10处理显著提高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分别为15.04%和6.62%),T20处理显著提高了结实率(6.17%),但BR处理千粒重均显著下降,最终产量T10和T20处理较CK分别提高5.11%和7.99%。结论 适当浓度的BR(T10~T20)浸根能减轻水卷苗机插植伤,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H2O2含量,提高ZT、GA3和IAA浓度,高效地促进根系生长,提高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本研究可为减轻机插植伤,促进机插水稻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稻鸭共作中CH4和N2O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稻鸭共作是目前稻田种养中的一种典型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利用鸭子在稻田内的活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鸭子的存在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充分利用了稻田生态位。鸭子的持续运动、觅食、排泄等活动会影响稻田温室气体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的排放和全球增温潜势(GWP)。本文结合稻鸭共作中鸭子对稻田环境的扰动行为,从水体、土壤、CH_4和N_2O转化功能菌及种植技术等角度,总结探讨了稻鸭共作中温室气体CH_4和N_2O产生、输送和释放的过程与机理。针对当前稻鸭共作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展望,以期为稻田种养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新疆目前推广的8个主要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RAPD分析,初步构建了新疆玉米DNA指纹图谱及数据库,探索了RAPD技术在玉米种质鉴定和纯度分析中的应用.结果表明,8个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指纹图谱多态性丰富,仅用一个引物即可以将24个材料完全区分开,表明了该指纹数据库在玉米品种鉴定与种子纯度分析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许超  夏北成 《土壤》2010,42(4):554-559
采用多隔层根箱,通过尼龙撩网插片的控制,实现根室土(S0)、离根室0~2mm(S1)、2~4mm(S2)、4~6mm(S3)及6mm(S4)各室层土壤的分离采集,分析离根系表面不同距离土壤芘的根际降解,并借助脂肪酸甲酯(fattyacidmethylester,FAME)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种植玉米处理的各室层内土壤可提取态芘含量存在显著的不同,其大小顺序为S4S3S0S2S1;各室层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变化,其中微生物生物量和丛枝菌根真菌特征脂肪酸含量表现出与土壤可提取态芘含量变化相反的变化趋势。未种植玉米处理的各室层土壤可提取态芘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没有差异。土壤可提取态芘含量与微生物生物量和丛枝菌根真菌的特征脂肪酸呈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5.
利用半球面影像技术获取高山榕、小叶榕、蒲桃3种园林树种的LAI值,结合各个体树冠投影面积(S)和冠高(H),计算并比较3个绿量测算指标(LAI、LAI×S和LAI×S×H).结果表明:LAI是绿量基本的测度单位,而LAI×S能够较合理地反映3种园林树种种间或种内的绿量差异,可以作为一个绿量的评估指标,以此估计3种园林树种的绿量为小叶榕>高山榕>蒲桃.LAI×S×H由于参数较多,容易造成误差,且其数据过于密集,不适宜用于绿量分析.随着半球面影像技术等无损性光学测量技术的发展,最终应用LAI估算绿色植物的绿量会是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草甘膦与H2O2复合污染条件下草甘膦对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的急性毒性效应。【方法】采用静水式生物测试法,采集田间生长均匀一致的成年福寿螺,使其暴露于不同浓度草甘膦和近似广州地区降水H2O2浓度(50μmol·L-1)的水体中。研究氧化沉降条件下草甘膦对福寿螺生境的水质部分指标和急性毒性效应的影响。【结果】水体水质指标中,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随暴露时间增加而上升,由330 mV上升至540 mV左右;pH随暴露时间增加,不同处理有上升也有下降的趋势,最终都维持在7.0~8.5;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在8.5~16.0 mg·L-1之间,无固定变化规律;这3个指标都维持在福寿螺生长能适应的范围内。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草甘膦对福寿螺为低毒,在有或无H2O2添加时其48 h的半致死浓度(LC  相似文献   
7.
福寿螺为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它适应性强、食性广泛、繁殖速度快,近年来对稻田等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危害。本研究通过室内养殖试验,探讨了福寿螺对水体环境,以及福寿螺养殖液对水体放线菌和酵母菌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与对照处理相比,养殖福寿螺的水体呈弱酸性,水体的浊度、总氮、总磷等含量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同时,福寿螺养殖液使水体中总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对酵母菌的生长有促进效应,但不同密度福寿螺的养殖液对酵母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福寿螺入侵可能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这些研究结果可为福寿螺入侵的生态危害及风险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该文在介绍农业工程技术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农业工程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的作用,作者认为农业工程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广阔天地,是生物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工程手段,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技术依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技术关键.并由此提出了发展农业工程事业的几点建议1)农业工程从业人员充分珍惜本学科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历史作用;2)加速研究开发和集成组装生态的和经济的农业工程适用技术; 3)以农业工程适用技术为依托,加大对农业工程生产资料的投资力度;4)设立农业工程的行政管理部门,充分发挥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功能;5)在发展公司或公司加农户的科技农业园区的同时,发展以农户为基础进行集体化的组织和运行体系的研究,并在大学增设农业工程管理专业;6)大力发展以大学专科为基础的农业工程教育体系和进行农业工程教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福寿螺种群的结构,为了解其数量动态、发展趋势和评价福寿螺的控制效果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东省双季稻种植区设置12个面积为100 m2的试验小区,对稻田养鸭、施杀螺剂和施茶籽饼这3种控螺方式下福寿螺种群的螺级结构及性比进行分析,并与未采取控螺措施的空白区进行对比。【结果】施杀螺剂可有效地控制稻田福寿螺幼螺的数量,但不利于对成螺的控制;施茶籽饼可有效地控制苗螺,但对中螺和成螺的控制效果较差。与稻鸭区和空白区相比,施杀螺剂和茶籽饼处理区各螺级组配的比例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在早稻生长期间。对稻鸭区而言,福寿螺种群在早稻生长期间以成螺为主,整体上属于下降型种群,其控螺的效果优于晚稻田。福寿螺种群内的雌雄比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在同一时间内,不同控螺方式下种群间雌雄比的差异也比较大。施螺药区和施茶籽饼区,福寿螺的雌雄比相对较高,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较大变幅。【结论】稻鸭共作可对稻田福寿螺种群进行持续控制,且对幼螺和中螺具有较好的控效,但不论是早稻还是晚稻,在抽穗期赶鸭上田后,需根据田间的具体情况,配合其它措施以控制福寿螺种群在后期的繁殖和生长。  相似文献   
10.
对2005-2009年间中国南方13个籼稻生产区及全国籼稻化肥利用效率、氮磷钾养分比例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引入脱钩理论,对单位水稻播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与籼稻主产品产量间的响应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各籼稻生产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施肥量年度波动较大、化肥的利用率不高、增产效果不明显等情况,大部分主产区籼稻主产品产量的增长是以过度施用化肥为代价的;从全国平均情况来看,中籼稻产区在化肥施用强度比早、晚籼稻低10.41%和8.73%的情况下,水稻主产品产量增加,化肥平均偏生产力和有效利用系数均高于早、晚籼水稻,化肥施用强度与水稻主产品产量之间已处于相对或准相对脱钩状态。晚籼稻的化肥有效利用系数和偏生产力相对较低,对化肥的依赖程度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