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38篇
  59篇
综合类   85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2篇
植物保护   1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土高原旱塬区玉米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旱塬区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过渡区,土壤水是影响该地区玉米生长的主要因素。运用黄土高原旱塬区董志塬所在地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5年玉米试验田土壤湿度及产量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分析1981—2015年这35年间土壤水的变化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旱塬区玉米全生育期土壤平均贮水量呈高—低—高的抛物线状变化趋势,贮水量最大时期为乳熟期至成熟期,最小时期为拔节期至抽雄期;土壤耗水量呈低—高—低的抛物线变化趋势,最大时期为拔节期至抽雄期,最小时期为播种期至七叶期。35年来土壤深度为50 cm的土层贮水量、耗水量均呈下降趋势;玉米产量受抽穗期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最大。土壤深度为50 cm的土层贮水量及耗水量对玉米单产的最大影响均出现在7月中旬,分别为21、27 kg/(hm~2·mm)。建议采取有效保墒节水技术措施,减轻玉米关键生育期土壤水分不足对生长的胁迫。  相似文献   
2.
陈英  谢万银  徐彬  李玉学 《甘肃农业》2014,(21):27-29,31
DZZ6型新型自动气象站逐步推广使用于地面观测业务,从其构成、采集器和各传感器的特点出发,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其相对于CAWS600型自动气象站的优越性:一是在硬件结构、处理存储能力等方面比CAWS600型自动气象站有较大提升;二是有较强大的终端操作功能;三是GPS授时器对时提高了时钟观测准确度,主采集器的多种存储途径有效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四是分采集器的设计满足我国地面观测业务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需要;五是湿度传感器、大型蒸发传感器准确度有所提高,风向风速传感器减少了在高寒地区或寒冷天气使用时缺测情况的发生。在日常工作中仍需加强仪器维护,才能保证DZZ6型新型自动气象站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CO2浓度升高条件下马铃薯生长动态及其产量、品质的变化特征,在典型半干旱区(甘肃定西)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试验平台,以马铃薯‘新大坪’为供试品种,设对照(390 μmol·mol-1)和590 μmol·mol-1共2个CO2浓度梯度,开展CO2浓度增加模拟试验。结果表明:CO2浓度增加至590 μmol·mol-1时,马铃薯发育加快,生育期提前,全生育期天数缩短3 d;CO2浓度升高对马铃薯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叶片水势有明显促进作用。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马铃薯地上部干物质生产对CO2浓度的响应值呈现先变大再变小的趋势。CO2浓度增加促进了马铃薯块茎产量的提高,单株结薯数和单株薯块质量也有所增加。与对照相比,590 μmol·mol-1CO2处理马铃薯块茎水分、蛋白质、维生素C含量以及铁、锌、铜元素含量分别下降3.43%、11.78%、13.09%、25.58%、31.94%和9.76%,而粗淀粉、粗脂肪、粗纤维和还原糖含量分别增加10.56%、240.00%、14.28%、106.38%。  相似文献   
4.
渭河源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渭河源区气象观测资料和水资源定位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特征、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二者的关系,建立水资源气候模式.分析表明:渭河源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 10.442~- 10.417 mm/10a之间,降水量递减以秋季、夏季降水量递减为主.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变...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中部近53年降水变化及未来趋势预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6个气象站1957-2009年的降水资料,分析近53年降水量年际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各月变化.在分析降水量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利用均生函数方法建立了河西走廊中部降水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近53年该地区降水量以4.75 mm/10 a的速度在递增,20世纪80-90年代前期降水量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中段干旱荒漠区土壤水热状况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位于干旱荒漠区的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土壤温湿度、土壤温度梯度、土壤导热率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温度年变化、日变化较明显,受辐射变化影响大;土壤湿度年变化、日变化不明显,受降水影响较大.不管冬、春、夏季,土壤温度在晴天日变化较明显,但在雨(雪)天,日变化不明显.土壤湿度在晴天和雨(雪)天日变化均不明显,对降水有一...  相似文献   
7.
陇东黄土高原土壤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郭海英  赵建萍  韩涛  万信  黄斌 《土壤通报》2007,38(5):873-877
通过对黄土高原典型残塬"董志塬"麦田不同时期土壤各层次水分含量的分析,揭示了陇东黄土高原塬区土壤干旱特征,逐月分析了干旱的季节分布以及不同季节水分在土壤各层次的分布特征。分析认为2m土层干旱概率明显高于0.5m土层,但0.5m土层重旱出现概率明显偏高,各层次干旱出现频率均未超过45%。干旱的季节分布特征表现为:3月~6月土壤水分持续减少,干旱持续发展,6月上中旬是陇东麦田最干旱的时期。小麦收获后,7月分土壤水分开始回升,7月~9月为土壤水分恢复平衡阶段,10月为土壤水分恢复平衡后相对稳定阶段。收墒期降水可以使2m土层土壤水分基本恢复到适宜状态,土壤储水主要分布在2m土层,即2m为土壤水库下限深度。8月开始,麦田中下层土壤水分运动方向发生逆转,由前期的向上运动转变为向下运动。麦田涝渍现象出现在秋季,主要出现在土壤中下层。早春和晚秋麦田重旱发生概率较低,秋季是陇东麦田土壤水分含量最高的时期,晚秋2m土层平均含水量超过早春,土壤水分于秋季恢复平衡,晚秋-早春,即越冬期降水量小于土壤蒸散量,土壤水分有一定损耗。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西北也经历着同样的变暖趋势,尤其是在西北干旱区新疆、甘肃河西走廊等地的棉花种植区,气候变暖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日益增多,但如何正确、合理的评价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已成为目前十分突出的科学和实际问题。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指标的选择和确定是重中之重。鉴于此,本文筛选了几类重要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小麦生长发育、种植结构、 地理分布、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病虫害气象指标等,这些指标的选择为科学评价小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2003~2005年对石羊河流域春秋两种播期人工牧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e)、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的生育期,地上、地下生物量,产量等进行了连续测定。结果表明:(1)紫花苜蓿、沙打旺生长第二年(2004年)干物重春播地均高于秋播地。分别增产3 505.0 kg/hm2、2 314.5 kg/hm2。(2)春播和秋播地牧草干物质积累增长关键期均出现在现蕾~开花期。此期紫花苜蓿、沙打旺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占累积总量的70%和63%。(3)生长第二年(2004年)春播和秋播地青干比最小值出现在开花期,也是牧草刈割的最佳期。(4)春播牧草地下生物量高于秋播。春播紫花苜蓿、沙打旺根干重分别比秋播高2.5~2.6倍和0.5~1.0倍,春播有利于牧草根系生长。(5)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为牧草适宜返青温度。在灌溉条件下,牧草干重与热量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生产力高低主要取决于热量的多寡,秋播地和晚熟品种对热量条件的需求更高。  相似文献   
10.
西北地区东部耕作层土壤湿度近22年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17个测站1981~2002年3~10月固定地点测得0~30 cm土壤湿度资料,分析了近22 a来西北地区东部耕作层土壤湿度的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湿度自西南向东北减少;1981~2002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处于峰值;湿度变化大多有5~6 a的周期,1986~1988年为较为一致的干旱时期;春、夏、秋三季中春季湿度最小,秋季最大;22 a中春、秋季湿度下降明显,显著减少区位于陇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