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4篇
  免费   348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865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3篇
  116篇
综合类   28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9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云南、四川、湖北、贵州、重庆等省市油橄榄(Olea europaea)园的昆虫进行了调查,已定名的有23种,以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和一种鳞翅目(Lepidoptera)蛀干害虫发生严重,其次是大粒横沟象(Dyscerus cribripennis)。并在文内借鉴其它害虫的防治方法提出了利用生物农药B.t(苏云金杆菌)、白僵菌、阿维菌素,天敌昆虫白蛾啮小蜂(Chouioia cunea)、昆虫致病线虫(Steinernema bibionis)等,灭幼脲,高效低毒的烟碱类(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呋虫胺)农药防治害虫。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Disease based index,DBI)评价体系,定量评价与林分因子共同作用后,立地因子对赤松纯林中赤枯病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方法】在林龄相对一致(34±2)年的赤松纯林生态系统中设立临时样地,筛选影响赤松赤枯病发生的关键林分因子,建立关键林分因子与赤枯病病情指数的函数关系,选取最优模型作为主曲线;将主曲线等比值拉伸得赤枯病病基指数曲线群,其自下而上依次表示不同的病基指数,即立地对赤枯病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结果】1)基于森林病害发生的基本原理,提出病基指数的概念。2)确定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的定量方法,它包含样地的设立、病情指数的调查、林分因子的调查、关键林分因子的筛选、基准点的确定、备选主曲线模型的建立、主曲线模型的确定和评价、主曲线的绘制及曲线群的建立共9个步骤。3)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林分密度是影响赤松赤枯病发生的关键林分因子,依据所提定量方法建立主曲线方程:Q=65. 61/(1+e-0. 001 5 x+2. 32),决定系数R2=0. 519 8,说明拟合方程较可靠,用该模型预估赤松赤枯病的病情指数时,平均预估误差是5. 35%。4)将赤枯病病基指数主曲线等比值拉伸得曲线群,即建立定量评价体系。体系中的5条曲线自下而上分别表示为:Ⅰ为极轻病害发生,Ⅱ为轻度病害发生,Ⅲ为中度病害发生,Ⅳ为重度病害发生,Ⅴ为特重度病害发生。【结论】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主曲线模型和曲线群图可以定量评价赤松林的立地因子对赤枯病的潜在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可为赤松纯林合理、有效的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将成为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川西亚高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结构及对其驱动的生态学过程,为川西林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川西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以下简称原始林)及其在1950—1969年和1970—1989年采伐后形成的天然次生林(以下简称次生林)的林下(不包括主林层,因其树种组成相对单一)乔灌草群落生态学调查资料,基于APGⅢ谱系框架,构建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乔灌草系统发育树,选用广泛使用的谱系多样性指数——净亲缘指数(NRI)和最近类群指数(NTI),量化和评估不同演替阶段林型的乔灌草分层谱系结构及对其驱动的生态学过程。【结果】原始林亚林层物种组成谱系离散(NRI 0; NTI 0),即共存物种亲缘相疏,而原始林其他层次(草本层、灌木层与小乔木层)物种组成倾向于谱系聚集(NRI 0; NTI 0),即共存物种亲缘相近; 2个不同采伐年代形成的次生林的草本层和亚林层的谱系结构呈现出林型间相似但层次间相反的模式(草本层:谱系离散;亚林层:谱系聚集),灌木层和小乔木层则表现为层间相似但林型间相反的模式(1950—1969年:谱系聚集; 1970—1989年代:谱系离散);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NRI与NTI均极显著正相关(0.698≤R2≤0.769,P 0.001);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分层谱系结构(NRI与NTI)与物种多样性(香侬多样性指数H')的关联分析绝大部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林下乔灌草谱系结构与H'的局部多项式回归分析发现,原始林和1970—1989年采伐后次生林中的H'与NRI、H'与NTI的相关变化趋势表现出相似的波峰-波谷变化模式。【结论】川西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及其采伐次生林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结构在层次间和林型间存在差异性。环境过滤是驱动原始林中草本层、灌木层和小乔木层物种谱系组成的主要生态学过程,竞争互斥则塑造亚林层中的物种谱系组成。次生林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结构及对其驱动的生态学过程大致与原始林相反,表现为环境过滤主导亚林层的谱系结构,竞争互斥主导草本层的谱系结构。川西亚高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4.
5.
6.
7.
作者通过药物干预方式研究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运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阿托品引起松材线虫泳动变缓,头部摆动频率和身体弯曲频率下降,随处理时间延长持续降低;运动形态出现由正常的S形变化为多节弯曲和螺旋状卷曲等异常状况;甲硫酸新斯的明引起头部摆动频率和身体弯曲频率提高、运动幅度加大等特征,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运动兴奋间歇性、短暂性及不规则扭动等特征。可见,干扰乙酰胆碱会导致松材线虫运动行为出现异常,并呈现规律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草原毛虫(鳞翅目:毒蛾科)是我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重大害虫,取食危害多种高山草甸植物。为了保护自然保护区植被,无公害防治草原毛虫十分重要。调查草原毛虫天敌昆虫区系,以期为利用天敌控制草原毛虫打下基础。【方法】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调查采集青海草原毛虫蛹,带回室内饲养出寄生蜂成虫,随后统计寄生率,并进行天敌分类研究。【结果】发现1种寄生青海草原毛虫的金小蜂新种——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Pteromalus sanjiangyuanicus Yang,详细描述该寄生蜂新种的形态特征,提供清晰的形态特征彩色照片;并记述其生物学、分布等基础信息;列出区分新种与相近种——草原毛虫金小蜂Pteromalus qinghaiensis Liao 1987的检索表。【结论】为生物防治青海草原毛虫和其他种草原毛虫这种重大害虫找到1种新天敌,在生物防治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五大连池风景区森林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数据,分析了SO_2、NO_2、CO、O_3等4种气体污染物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明确了景区内气体污染物的时间变化规律及森林环境空气质量的真实水平。结果表明:(1)林内O_3、CO日变化规律总体呈早晚低、正午高的变化趋势;NO_2浓度总体水平较低且变化平缓,11月日动态波动较大;SO_2总体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2)林内SO_2、NO_2、O_3的季节变化总体呈春季>秋季>夏季,而CO季节变化规律则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3)参照国家标准,景区5月、8月和11月所监测的气体污染物整体浓度水平偏低,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景区森林环境空气质量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