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4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盐碱地棉花花生间作种植模式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优化硫酸盐盐碱地棉花花生种植模式和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综合经济效益,本研究以‘鲁棉研37 号’和‘花育36 号’为供试材料,在高唐硫酸盐盐碱地条件下,通过两年大田试验分析了棉花花生不同间作种植模式下作物产量、单位面积的土地当量比、种植成本和效益。结果表明,在试验点的气候条件下,棉花花生不同种植模式中两种作物产量存在年际间差异;棉花花生2:4 和4:8 间作种植模式的土地当量比、总效益、总成本和净效益均较高,其中4:8 种植模式的最高。棉花花生4:8 大小幅间作种植,年际间换带轮作,可作为当地棉花花生复合种植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魔芋生长生活习性、结合富乐镇当地自然条件,从土壤选择、种植方法、田间管理、收获储藏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魔芋套作玉米栽培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间套作和施磷对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收获指数、磷素收获指数和体内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为期3年(2009—201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为裂区设计,主区为不同施磷水平,分别为0、40和80kg/hm2施磷量,副区为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与玉米间套作及单作玉米。结果表明:1)间套作显著提高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与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间套作的玉米平均籽粒磷质量分数比单作玉米分别高出19.8%、13.0%、17.2%和12.0%;而间套作玉米相对于单作玉米收获指数和磷素收获指数均无显著变化;间套作明显降低玉米体内磷素利用效率,与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间套作玉米的平均体内磷素利用效率比单作玉米分别降低15.9%、9.6%、14.9%和8.5%。2)施磷对玉米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2009年施磷量对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没有显著影响,后2年40和80kg/hm2施磷量时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不施磷,2年平均提高12.5%和15.9%;40kg/hm2施磷量时(2010年)和80kg/hm2施磷量时(2010和2011年)平均体内磷素利用效率显著低于不施磷,2年平均分别降低8.8%和10.4%;施磷只对2011年磷素收获指数有增加趋势,这可能与土壤基础磷肥肥力较好,施磷在第2年和第3年才产生梯度效应有关。综上,间套作和施磷均能提高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对收获指数均无影响,但却降低体内磷素利用效率,磷素存在奢侈吸收现象;间套作对磷素收获指数无影响;施磷有提高磷素收获指数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栽培管理措施与黄淮区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关系,采用田间实地调查法研究了灌水、施氮、落谷密度和防虫网处理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影响,并对黄淮区主要水稻品种进行抗(耐)病筛选。结果表明,秧田期减小落谷量和施氮量,发病率最高可分别降低78.5%和77.7%;水稻抽穗前采用浅湿灌溉与深水处理相比,发病率最高可降低70.3%;秧田期防虫网处理与无防虫网相比,发病率最高可降低87.6%;分蘖期不施氮肥处理较过量施氮发病率最高可降低83.5%。黄淮区主要品种抗(耐)病性存在显著差异,抗病和产量性状都较好的品种为新稻20和苏秀10号,而金粳18可能对该病具有较强的耐害性。因此,在黄淮稻区,采用浅湿灌溉方式,适当减少施氮量和落谷量,秧田期采用防虫网处理,并选择抗(耐)病品种,可减轻黑条矮缩病对水稻生产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实现小麦籽粒锌(Zn)营养强化和氮肥(N)优化管理提供参考,归纳了氮素供应对小麦锌吸收、转运和向籽粒累积的影响。得出:(1)氮素供应是否通过增加锌吸收载体数量(如金属转运蛋白ZIPs家族中的类铁调控IRT-like蛋白)提高根系对锌的吸收;是否通过促进木质部中与锌螯合的含氮化合物如尼克酰胺(NA)和有机酸如柠檬酸的合成,或通过提高锌转运载体(如重金属腺苷三磷酸酶HMA和类黄色条纹YSL家族蛋白)的数量促进锌从根系向地上部的转运;是否通过提高NA或YSL的数量促进锌从营养器官向籽粒的再转移,均值得进一步研究。(2)应加强不同形态氮素(如硝态和铵态氮)和叶面喷施的研究,将15N和67/68Zn同位素标记结合定量化深入研究氮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4个施氮水平(N0、N1、N2、N3),副区为4个种植模式,分别为:玉米单作(行距60 cm,株距分别为20 cm和30 cm)、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行比2∶2),以此研究氮肥和种植模式对玉米、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种植体系下,仅就作物所占净面积而言,玉米为优势作物,间作比单作增产显著;大豆为劣势作物,间作模式下减产显著。对整个种植体系来说,土地当量比1,说明玉米大豆间作是一种对提高整体产量和经济效益有益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7.
叶面过量施硒对玉米产量、硒和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过量施硒对作物生长的毒害效应,为合理施用硒肥提供依据,本研究在田间条件下探究了叶面过量施硒对糯玉米京科糯2000和普通玉米郑单958两个品种产量、硒含量和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硒量(亚硒酸钠)≤0.2 g·L-1时,京科糯2000植株生物量和籽粒产量与对照(不喷硒)相比持平或略有增加,未表现出毒害效应;京科糯2000在叶面喷硒量≥0.5 g·L-1时,郑单958在叶面喷硒量≥0.1 g·L-1时,其植株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均明显降低;随着叶面喷硒浓度的增加,两品种玉米籽粒硒含量均逐步增加,郑单958产量和籽粒硒含量的变化幅度高于京科糯2000。叶面喷硒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锌和铁的吸收量,对铜、磷、镁和钙的吸收基本无影响,但抑制硼的吸收。总体来看,过量施硒抑制2个不同品种玉米生长,造成产量下降,但可提高籽粒硒、锌和铁的营养水平。本研究对玉米微量元素营养调控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文章根据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现在我国农业科技转化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如科研立项需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拓展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来源渠道,切实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建立稳定高效的成果转化队伍,整合人才、技术和成果优势,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等,以期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明确大田环境中间作和施加氮肥对玉米和花生生长发育影响的规律,为间作模式氮肥减施和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设置玉米花生单作、间作和不同氮肥用量梯度双因素处理,研究其对两种作物生育中期(即玉米灌浆期和花生结荚期)农艺性状和花生结瘤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玉米的茎叶+雌穗干重比单作提高12.4%;间作花生的全株干重比单作降低43.6%。施加氮肥明显促进植株生长,N1(120 kg/hm2)时施氮效果最优,玉米茎叶+雌穗干重比N0(不施氮)提高14.3%,花生全株干重比N0提高39.9%。施氮后,间作对花生的抑制作用下降:与N0全株干重间作比单作降低48.45%相比,N1和N2(160 kg/hm2)降幅分别为39.17%和38.47%,分别少9.28、9.98个百分点,N3(200 kg/hm2)则与N0无显著差异。间作明显促进花生结瘤,且N1根瘤鲜重最高,比N0、N2、N3分别提高472%、101%和308%,N2、N3比N0分别提高184%和40%。综上所述,间作促进玉米生长,但显著抑制花生生长;适量施氮可以缓解...  相似文献   
10.
种子是农业科技的载体,种子质量代表着国家农业科技水平,决定了品种推广范围、播种方式及种子市场竞争力。质量调研作为种子质量保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推动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包衣包装、4 项基本指标测定、种子活力测定、合格率、交流问卷等方面回顾了中国玉米主产区市售品种样品种子质量十年变迁概况,并从种子质量标准认证建设、种企高质量种子生产能力提升、种子质量科普培训及市场监管等方面对玉米种子质量有效控制、保障用种安全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现代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