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7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45篇
综合类   9篇
园艺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徐州市王山废弃矿山挂网喷播前后土壤理化性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挂网喷播后,土壤水土流失量降低,抗蚀性明显提高,土壤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增加,土壤密度和pH值降低,土壤养分含量及综合肥力指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绿色威雷"保护性防治杨树云斑天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斑天牛成虫在湖北省羽化期为4月10日~5月20日,在成虫羽化初期,采用“绿色威雷”200倍液对杨树4 m以下主干喷雾,可有效控制其危害。对大面积成片杨树林,通过防治林缘天牛可达到控制整块林地天牛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厂矿园林绿化立地条件的特点,阐述了厂矿园林绿化树种选择的原则和各类树种配置比例,并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个方面,对厂矿园林绿化进行了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金属矿区酸性矿山废水外排防控一直是个难题。探索酸性矿山废水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防控技术体系,为金属矿区酸性废水的防控提供新的解决思路。[方法]以广东省大宝山矿区为研究案例,坚持"源头防控,末端治理"的原则,构建基于沟渠库厂联合运用的酸性废水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结果]建设截排水系统实施雨污分流,从源头上减少酸性废水产生量;清淤腾空拦泥库调蓄库容2.81×106 m3,并建设4.50×104 t/d处理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对酸性废水进行未端治理,达到在5a一遇降雨条件下丰水期酸性废水不外排的防控目标。[结论]通过沟(截水沟)、渠(排水渠)、库(拦泥库)、厂(污水处理厂)的联合运用,可以控制酸性矿山废水在设计标准下不外排,该技术体系可用于类似矿山酸性废水的治理。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北多煤层老矿区采煤沉陷地损毁特征与复垦规划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多煤层老矿区开采时间长,土地损毁程度严重,沉陷地再利用情况复杂。该文通过实地调查和搜集各煤矿地质地形图、采掘图、储量图和采矿历史等资料,借助矿区沉陷预计软件(MSPS),运用概率积分法对鹤岗矿区沉陷地近期(2014-2020年)和远景(2021年-闭矿)2个阶段进行沉陷预测,并采用ArcGI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有关规程中各地类沉陷地损毁程度判定标准对鹤岗采煤沉陷地损毁程度进行划分。基于鹤岗采煤沉陷地损毁特征,提出鹤岗矿区沉陷地时空复垦的规划模式。结果表明:随着煤炭不断开采,多煤层老矿区沉陷范围不断扩大,土地损毁程度加重,地表最大下沉深度达39.4 m;沉陷地在进行再利用过程中存在阶段性变化特征,可根据特定阶段沉陷地损毁特征制定土地用途。沉陷地区域稳定性特征和损毁程度是进行沉陷地时空复垦规划的重要依据。从时间安排看,应以闭矿沉陷地损毁程度为着眼点,全面考虑,确定各区域稳沉时序,鹤岗采煤沉陷划分为优先永久治理区、优先临时治理区、动态治理区和未来治理区;从空间布局看,前3个治理区功能定位依次为接续替代产业用地、短期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  相似文献   
6.
煤炭开采对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揭示煤炭资源开采对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以徐州沛北矿区为例,应用GIS、景观生态学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并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探讨了煤炭开采对景观格局演变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994—2014年间沛北矿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显著,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减少,工矿建设用地和塌陷水体持续增加;景观呈破碎化和均匀化趋势,景观分形特征趋于简单化和规则化。进一步对景观指数突变检验分析可知,耕地最大斑块指数和集聚度指数分别在1999年和2001年出现突变点;塌陷水体的最大斑块指数自1995年起持续上升,而集聚度指数呈显著上升—变化不显著—显著上升的趋势。煤炭持续大规模开采导致地面塌陷、积水,耕地损毁以及快速城镇化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但随着矿区土地复垦,耕地、水体面积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小,对塌陷地的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研究结果对矿区土地复垦和受损生态景观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矿业是河南省嵩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采矿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地表塌陷、矿区生态系统破坏、大量侵占和破坏土地、污染空气及诱发自然灾害等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8.
针对狼窝沟小流域山坡面积大、山高、坡陡和煤窑废弃后煤炭乱挖滥采现象仍较严重等状况,采取整地并客土、完善排水系统、工程和植被护坡、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措施,以达到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当地群众收入的目的,为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梅州市五华县几个石灰岩矿区周边土壤中铅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污染土壤的铅含量远远超出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对土壤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最低浓度值),对生态产生影响。根据内梅罗污染指数评定得出,矿区土壤铅污染达到重污染的程度。提出了减轻铅污染对生态环境危害的控制污染源措施和改良对策。  相似文献   
10.
Reclaimed coal mine lands have the potential to sequester atmospheric carbon (C); however, limited information exists for the western USA coalfields.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wo chronosequences (BA‐C3 grasses and DJ‐shrubs) of reclaimed sites at two surface coal mine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soil texture, and lignin content on 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accumulations. In the BA chronosequence, TOC increased over 26 years at an average rate of 0·52 Mg C ha−1 yr−1 in the 0–30 cm depth and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clay content. Comparison between < 1 and 16‐year‐old stockpile soils indicated TOC content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the DJ chronosequence, TOC content in the 0–30 cm depth declined from 31·3 Mg ha−1 in 5‐year‐old soils to 23·4 Mg ha−1 in 16‐year‐old soils. The C:N ratios suggested that some (up to 2·0 per cent) of the TOC was potentially derived from coal particles in these reclaimed soils. Soil total N (TN) contents followed a similar trend as TOC with TOC and TN concentrations strongly correlated. Lignin contents in TOC of all reclaimed soils and topsoil stockpiles (TS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nearby undisturbed soils, indicating the recalcitrant nature of TOC in reclaimed soils and/or possibly the slow recovery of lignin degrading organism.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OC accumulations in DJ were largely controlled by its composition, particular lignin content. In BA sites TOC accumulation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both clay and lignin contents.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