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5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退耕还林(草)背景下延安市粮食安全态势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蓉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6):226-230,235
延安市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延安市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持久、稳定。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法,采用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口数量等数据,分析了1997-2007年延安市粮食安全状态。结果表明:在空间上,延安市宝塔区以南县区的耕地压力指数、最小耕地面积较小,粮食生产压力小,耕地的生产力高;在时间上,1998-2003年延安市耕地压力指数、最小耕地面积呈上升态势,2003年后则趋于下降。近些年耕地压力指数略高于1,区内耕地压力、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对此,延安市应控制人口增长,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旱作农业技术的应用等途径稳定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2.
姚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96-598,601
黄土高原是我国退耕还林(草)工程重点建设的区域之一,在工程实施中该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稳固退耕成果的有效手段。该研究分析了黄土高原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面向国家生态建设需求,结合区域特点,提出了构建完善的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机制、推进黄土高原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姚蓉 《水土保持通报》2010,30(5):187-190,200
延安市是全国惟一的退耕还林(草)试点市。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其成效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延安市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促进了延安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1998—2007年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度介于0.5094~0.6051之间,可持续发展水平虽处于一般状态,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即从一般可持续状态逐步向较高可持续状态靠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的方法,并以西安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方法]运用非结构化和结构化方法设计调查问卷,运用SPSS软件进行评价分析西安市旅游形象的感知特征与存在问题。[结果]西安的旅游形象显著表现为文物历史古迹氛围,以兵马俑、城墙、大雁塔、华清池等为主要载体,总体上呈积极性。旅游传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交通、旅游服务等方面对西安旅游形象的塑造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结论]游客对旅游资源评价高于景区评价,表明西安的旅游资源虽具有较高知名度,但缺乏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和完整的旅游产业链,需要采取正确的营销策略以提高旅游者对西安的熟悉度,西安旅游景区的发展须要关注旅游者需求变化,注重新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开发,增强游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姚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809-1811,1836
以我国唯一的退耕还林试点市延安市为研究对象,对延安市1997~2007年耕地变化动态与粮食生产情况进行了研究。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法,分析了延安市1997~2007年11年间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态势,总结了该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的变化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保障延安市耕地动态平衡和粮食安全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陕西北部水土流失区特色农业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蓉 《水土保持通报》2008,28(5):186-191
特色农业是强国富民的基础产业。特色农业不仅产品特色鲜明,有独特的种植、养殖、加工技术,具有鲜明的区域性,而且能立足于一个地区乃至国内外。近些年来,陕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引人注目。在分析特色农业的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陕北地区特色产业的基本概况,提出了今后应重点发展的6大特色产业:制种及玉米产业、果业、设施蔬菜产业、畜产加工业、羊产业、小杂粮产业等,并就其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中延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根据农村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特点,延安市适时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结合退耕还林以来延安市农业发展情况,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延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产业发展的空间效益,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延安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延安市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根据生态建设要求和市场需求,发挥区域的农业资源条件优势,稳步推进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以来,由于忽视了人口、土地、资源与环境系统内各因素的相互协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基本问题越来越多地摆在我们面前,致使在人口增长过快情况下,产生了土地资源减退、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环境持续恶化等危害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在进入21世纪人民奔小康的关键时期,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已成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针对中国国情,分析了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