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1篇
园艺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基于2016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提取居民点空间分布信息,结合定性定量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以"极化效应"与"亲水效应"为契机,分析极端干旱区皮山县绿洲农村居民点分布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研究区居民点集中分布于乡镇中心腹地,随着辐射半径的增大,居民点规模逐渐降低,空间集聚较为明显。团状型乡镇中心腹地呈现高值(HH)集聚现象,随着辐射半径的增大,逐渐呈现高值主要由低值围绕的异常值(HL)和低值主要由高值围绕的异常值(LH)聚类情况,线型居民点分布大多为随机分布。越靠近行政中心的居民点布局形态越规则化、集中化、巨大化、空间连接程度越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极化效应"。随河流水源地辐射半径的增大,研究区居民点逐渐呈现集中化、复杂化,居民点空间连接度逐渐增高;线型居民点面积离散程度逐渐降低,面积悬殊逐渐增大;团状型居民点面积离散程度逐渐升高,面积悬殊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新疆阿克苏地区生态源地进行识别,为该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可持续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策略与建议。[方法] 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采用定性(生态保护红线直接识别法)和定量(基于InVEST模型的综合评估法)方法识别生态源地,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两种结果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判定目前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能否体现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结果] ①基于InVEST模型的综合评估法识别的生态源地面积为11 433.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9%,主要分布于区内河流及其周边区域;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直接识别的生态源地面积为22 746.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7.7%,主要分布于天山南麓和区内河流周边区域;②两种方法界定的生态源地在空间分布在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综合评估法界定的生态源地中有59.4%不在生态保护红线内,面积为6 787.0 km2。③导致两种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态保护红线侧重于对生态用地本身生态功能的保护,而生态源地的概念结合了人的需求,更侧重于各类生态系统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的服务。[结论] 未来的工作中,需要考虑如何将侧重满足社会需求的生态源地与侧重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红线相统一,应选择以定量识别生态源地为主,以定性识别生态源地为辅,综合划定生态源区,并提出潜在的规划和政策建议,以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采用微波技术提取香菇(Lentinus edodes)柄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微波法提取的最佳条件是功率480 W、处理时间14 min、料液比1∶45 (w∶v),在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为12.6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