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1.
研究了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刈割后植株再生速度、茎叶比、干物质积累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品种第一次与第二次刈割的再生植株株高均按直线增长,再生速度大小因品种而异,并随着苜蓿的生长发育进程推进,品种之间的差异愈加显著;品种间分枝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第二次刈割后朝阳苜蓿分枝数增长速度最快,敖汉苜蓿分枝数增长最慢;两次刈割后,Vector品种干物质积累量最大为57.42 g/株,第二次刈割时Runer干物质积累量最多,为31.97g/株;从再生速度、分枝数和干物质积累量综合评价,在呼和浩特地区,8个供试品种中以Vector、Runer和朝阳苜蓿生育性状表现较好。皇后B和Hagrazer在两次刈割中均能获得较高产量,在当地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林下种草养禽是一种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为了优化林下牧草的刈割方式,获得较高产量的优质牧草。以林下黑麦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刈割次数处理(1、2、3、4、5 次),比较不同刈割次数对其生长性状、干物质累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4 次处理,林下黑麦草鲜草和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86.53 t/hm2和11.83 t/hm2,刈割5 处理,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下降10.27%和7.79%。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林下黑麦草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等营养成分含量有上升趋势,粗纤维含量有下降趋势。另外,各处理以第2 茬和第3 茬黑麦草干草产量和品质较高。与非林下黑麦草比较,林下黑麦草产量和品质稍有下降。本试验条件下,林下黑麦草刈割4 次可兼顾高产与优质,并且适当延长第2 茬和第3 茬生长时间,有利于产量和品质提高。 相似文献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