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4篇
综合类   2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冰  宋玉玲  邓祥征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2,(5):1081-1085,1132
[目的]对舟曲泥石流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进行评估。[方法]在 2010 年 8 月 7 日舟曲发特大泥石流发生的后第一时间收集了相关数据,建立评估模型,采用比例系数法估计潜在的经济损失。[结果]评估结果表明,此次灾害共造成经济损失 16.57 亿元人民币,其中间接经济损失高达2.42 亿,直接经济损失 14.15 亿。[结论]至目前为止,比例系数法仍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评估间接经济损失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免耕与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田碳汇管理措施的增汇效应是全球变化研究内容的重要命题之一.本文基于土地动态模拟系统(DLS)模拟了2012与2020年全国栅格尺度的农田分布,同时利用基于遥感反演的1988、2000年农田分布数据,应用CENTURY模型模拟了实施免耕、秸秆还田措施下中国1988~2020年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1988~2000年、2000~2012年与2012~2020年3个时段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情况,揭示了九大农业生态区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在不实施农田碳汇管理措施的情况下,1988~200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呈增长态势;而2000~2012年的全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2012~2020年间,虽然全国范围内的土壤有机碳贮量表现为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2000~2012年间显著减少.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秸秆还田与免耕措施能够有效促进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增加,同时这两种管理措施的增汇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和西南区的增汇效果相对明显.上述研究结论为制订和实施农田增汇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影响并保障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3.
中国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方法(英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稳健主成分分析(RPCA)法可用于评价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环境。该文展示了RPCA法在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环境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利用RPCA法并基于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区域分异特征将中国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环境划分为8个分区,分别代表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环境的8个级别。研究表明,采用RPCA法不易受到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环境各成分要素异常值影响,所获得的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环境分区较为科学与合理。由此可见,应用RPCA法可以有效地提取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环境表征指标,可应用于提炼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环境区域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栅格面积成分数据模型,推导了土地用途转换动态度公式,为区域土地用途转换提供了表征方法与手段。在此基础上,以东北地区土地用途转换为案例,采用栅格面积成分数据模型与土地用途转换动态度公式,提炼了1988~2000年东北地区土地用途转换的特征。研究表明,东北地区土地用途转换导致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收缩与扩张,并体现为水田与旱地相互转换、退耕还林/还草等9种主要转移类型。  相似文献   
5.
农田碳汇管理策略及其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的措施主要有:减少碳损失,包括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水土流失和提高水肥利用率;增加土壤有机碳,包括调整耕作制度,使用有机肥料,应用深根作物和增加土壤中微团聚体的含量。在分析各种策略与措施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农田碳汇管理措施有效且较容易推广。①实施土地用途转换管理:把低产及土壤退化严重的农田变成草地或森林;集约管理农田,实行农林复合、林草复合经营方式;在区域或地区尺度变单一土地利用方式为承担不同人类需要的多种土地利用方式等。②调整耕作制度:免耕不仅使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和稳定性增加,从而减少了团聚体内部有机质的分解作用;还能有效地抑制土壤的过度通气,减少有机碳的氧化降解,防止土壤侵蚀;此外,免耕土壤有机碳的平均滞留时间比常规耕作土壤增加了约1倍。轮作能提高土壤固碳效率,在轮作中加入豆科作物或豆科牧草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汇集,是实现土壤蓄存碳潜力的重要途径。提高复种指数,降低休耕频率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并增加土壤作物残茬和根的有机质输人,从而增加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③改善经营与管理:有机肥或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应当优先选择;人为改变土壤的水分条件可以调节土壤排放温室气体的总量、组成及其产生的潜在温室效应;残茬和土壤有机质库的增加,可以改善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营养再循环能力,减少养分流失,加强碳汇集。④依托技术进步:如改良作物品种,有计划地抓紧培育具有对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及病虫害有抗性的品种,确保在新的生态环境中产量不断提高,扩大碳的吸收存储。此外,采用新型节能的农机部件对拖拉机等农业动力机械进行改装,也可减少农田碳排放,增加农田碳汇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为预测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小麦贸易出口及其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本文基于共享社会发展路径情景(SSP2),利用动态全球贸易-环境模型,估算了我国各应对方案下2020—2030年小麦的贸易隐含碳变动。研究发现,美国对我国加征小麦进口关税的情况下,河北、安徽、山东与河南等省份GDP在2030年分别下降0.338?、1.427?、0.103?与2.074?,其中出口下降将导致对外的小麦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分别减少65.36、69.53、109.86 t与152.97 t;采用小麦生产技术等措施能有效减缓贸易摩擦对我国的负面影响。研究认为我国未来农产品贸易战略应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生产要素投入为主要方向,当前亟待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及其推广应用力度以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及其对农业贸易与隐含碳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农户视角出发研究农村产业发展的脆弱性问题是不同于传统区域产业脆弱性研究的一种新思路。基于脆弱性研究相关理论,本文将农户生计要素和农户对产业发展的主观评价相结合,提出基于农户视角的农村产业发展脆弱性概念,以辽宁省清原县5个典型村为研究对象,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因子分析和计量经济回归模型,分析农村产业发展脆弱性指数和脆弱性指标差异,探讨脆弱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清原县农村产业发展脆弱性指数为0.479,整体处于中等脆弱水平;不同案例村的产业发展脆弱情况不尽相同,其中椽子沟村脆弱性最小为0.397,相比之下该村拥有最强的适应能力和最小的暴露度。因子脆弱性中,收入保障因子村间差异最为明显,椽子沟村得分远低于其它调研村;农户家庭人均收入对清原农村产业发展脆弱性影响程度最大,环境风险、老龄化率对脆弱性也有较大影响;经济作物(中药材)种植业是目前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拉动效果最明显的产业,可依托其推动富民进程。因此,为降低清原县农村产业发展脆弱性,提出依托中药材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留住“绿水青山”;积极应对老龄化,提升人力资本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东北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研究其粮食生产力和耕地变化的影响要素对提高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利用土地利用数据、自然环境数据、气象数据、区位和交通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采用联立方程组模型实现了东北区粮食生产力、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及耕地向林/草地转移这3个区域生态过程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定量表达。从人口规模、社会、经济、政策、区位和自然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东北区粮食生产力起着显著作用,农业人口增长、生产投入要素的作用也相对显著。在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过程中,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区位条件、坡度及政策是其关键影响因素。耕地向林/草地转移过程主要受农业人口比例、地形坡度、区位和交通条件、政策、气候等关键控制变量的影响。该研究结论将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耕地保护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9.
邓祥征  战金艳  史娜娜  赵永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473-2475,2490
通过遥感反模型、综合估算模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3个模型探讨了土地用途转换效应评价模型与方法。结果表明,遥感反演模型以植被第一生产力模型为代表,能够在较大尺度上监测与土地用途转换密切联系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综合估算模型以农业生产力估算系统(ESAP)为代表,适用于评价土地用途转换导致的农业生产力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以CENTURY为代表,一般服务于模拟生态系统内部C、N、P与S营养元素的变化规律;土地用途转换效应评价模型为评价土地用途转换效应,深入分析土地用途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工具,利用土地用途转换效应评价模型测算出的区域尺度土地用途转换效应对于合理制定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土地系统研究理论方法与技术集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祥征  姜群鸥  战金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470-16473
探讨了土地系统的概念,论述了土地系统研究的内容、理论方法,介绍了土地系统研究的程序与步骤,总结了土地系统研究的模型与方法,解析了土地系统研究的技术集成体系。该研究为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推进全球土地计划研究明确了目标、确定了对象与任务,同时提出的技术集成体系为国土规划、整治和区域开发提供了方法与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