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4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242篇
林业   682篇
农学   229篇
基础科学   166篇
  712篇
综合类   1978篇
农作物   71篇
水产渔业   90篇
畜牧兽医   509篇
园艺   103篇
植物保护   558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168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92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97篇
  2016年   203篇
  2015年   248篇
  2014年   328篇
  2013年   327篇
  2012年   474篇
  2011年   525篇
  2010年   488篇
  2009年   339篇
  2008年   279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利用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甘肃西峰试验田资料和当地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季气温、终霜冻和冬小麦生长发育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春季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分别以1.2℃/10a和1.1℃/10a的速率升高,5月的极端最低气温以1.2℃/10a的速率升高;1997年以来4月极端最低气温波动幅度增大,在气候变暖大背景下2001年和2006年出现了最小值,属于反常年份,冻害严重;终霜日期提前的气候趋势比较明显,速率为3.2d/10a,终霜日地面最低温度表现为波动变化,个别年份出现反常的重霜冻灾害;终霜冻过程的持续日数表现出阶段性增加规律,地面最低温度负积温在反常年份2005-2006年有增强变化;1981年以来冬小麦拔节期以4.5d/10a的速率极显著提前(P〈0.01),1997年以来提前趋势更加明显,1997-2008年平均拔节期比1981-1996年提前9d。气候持续变暖,冬小麦拔节期提前的速率大于终霜日提前的速率,表明冬小麦春季拔节-孕穗期遭受终霜冻危害的气候风险在增大。  相似文献   
992.
分析气候变化对典型草原区干湿状况的影响,对于了解草原退化原因、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根据FAO推荐的彭曼一孟蒂斯方程,利用典型草原区1961—2008年25个地面气象站资料,通过计算潜在蒸发量、地表干燥度指数和水分盈亏量,分析了典型草原区地表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年代际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它们与气候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典型草原区牧草生长季干燥度指数均在2.0以上,水分亏缺量在400mm以上,属于地表干燥、水分亏缺状态。且整个牧草生长季4—9月,地表仍以干燥、水分亏缺为主。(2)典型草原区地表干湿状况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0世纪60、70年代水分亏缺多、干燥度大,属于气候相对干燥时期;80、90年代水分亏缺减少、干燥度降低;2001—2008年,水分亏缺量和干燥度指数逐渐增大,甚至达历史最大值,成为气候最为干燥时期,且变干倾向显著。(3)对典型草原区地表干湿状况影响最显著的因子为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相关系数在0.8以上),其次为日照时数(相关系数在0.6以上),平均气温和平均风速对其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93.
利用1983-2009年鲁西南地区木本植物物候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鲁西南地区木本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探讨了木本植物物候与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及降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近27a年平均气温逐渐升高,年降水量也有偏多趋势,年累计日照时数逐渐减少。(2)毛白杨、旱柳、榆树芽开放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提前;展叶期、开花期等春季物候期也相应提前;植物生长季长度逐年延长。(3)在各种气候因子相关分析中,气温对植物物候的影响最显著,日照时数次之,降水量最弱。植物的芽开放期、开花期、展叶期与1-4月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随着气温的升高,日照时数增加,毛白杨春季物候期提前明显,旱柳、榆树物候期也有提前趋势;降水量对物候期影响最弱。  相似文献   
994.
内蒙古地区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地区有不同类型草地,也有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对气候变化敏感,分析该地区气候干湿变化,对当地采取适应气候变化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内蒙古地区1961-2005年日平均温度、年平均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等主要气象要素资料,计算内蒙古地区湿润系数,综合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地区气候资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45a来,内蒙古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T≥0℃积温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内蒙古东部及东北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有增加趋势,西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则呈减少趋势;荒漠、半荒漠、草甸草原景观面积呈增加趋势,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及森林类型区面积呈减少趋势。气候变化背景下,生长季延长给内蒙古东部湿润区的农林业生产带来机遇,但大部分地区荒漠化趋势加剧,草原生态系统脆弱性加剧,给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新的风险。  相似文献   
995.
近30年来黑龙江省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黑龙江省30个气象观测站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和累积距平法,分析了1980-2009年黑龙江省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期揭示黑龙江省近30a来的气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55℃/10a,从季节来看,以冬季升温最快,其中又以1月份升温最快(0.86℃/10a);(2)年降水量表现为明显的减少趋势,其中夏、秋2个季节降水减少显著;(3)年均温增温幅度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南高北低的趋势;年降水量减少幅度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南部和三江平原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996.
以石家庄地区为例分析了1955-2008年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积温、太阳辐射量和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并运用DSSAT模型模拟了不同年代主栽品种碧玛1号、泰山1号、济南13、冀麦30和石家庄8号的光温生产潜力和雨养产量,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调试校正品种参数的模型模拟效果良好, 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度高;近50 a来冬小麦各品种光温生产潜力均随年份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表明积温和太阳辐射量变化的减产效应;其中,拔节-抽穗期间积温的极显著增加趋势是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前品种碧玛1号、泰山1号和济南13产量潜力的重要因素,而抽穗-成熟期间太阳辐射量的极显著减少趋势是影响近20 a品种冀麦30和石家庄8号产量潜力的重要因素;近50 a来冬小麦各品种雨养产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返青-拔节期间降雨量的增加可以提高冬小麦雨养产量,并弥补生育后期降雨量减少引起的减产。  相似文献   
997.
1961-2008年陕西省年际气温和降水区域性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陕西省1961-2008年63个测站均一化订正后的气候资料,分析了陕西省不同区域近48a来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近48a上升趋势明显,在1993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前后年平均气温显著上升了0.8℃,上升幅度呈由南到北逐渐增强的趋势;冬、春季气温在突变后上升最为明显,升温幅度较大区域分别为长城沿线风沙区和渭河河谷平原区,年平均最高气温在1990年以后迅速升高,最低气温在2000年开始迅速升高;全省年平均降水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年平均降水的线性减少率为19.6mm/10a,秦岭南麓浅山区、汉江河谷平原及巴山区年平均降水的减少趋势比较明显。1980年前后和2000年前后为暴雨多发期,但中、大雨的总日数呈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98.
利用汾河水库1956-2004年入库径流和降雨量资料,在采用统计学方法探讨径流和降雨变异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双累积曲线模型,分离出了降水变化和水土保持措施分别引起的径流变化量,在定义贡献率的基础上,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和气候变化对径流演变的贡献。结果表明,1956-2004年49年来汾河水库入库径流和降雨均呈减少的趋势,但径流减少趋势明显;以入库径流突变年份为界将研究时段分为2段(1956-1982年和1983-2004年);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致使径流减少24.8mm,贡献率为87.1%,降雨减少致使入库径流减少3.7mm,贡献率为12.9%。流域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改变了水库上游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999.
农业技术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和蒸散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品种改进和有利的气象条件的变化, 世界各地的作物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但作物的蒸散量却未出现大幅度提高。本文以石家庄气象站1955~2007 年的气象资料为基础, 分析了河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期间主要气象因素变化, 结合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长期定位灌溉试验的研究结果, 分析了农业生产条件和气象因子变化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及耗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55~2007 年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季的气象因子发生了变化, 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气温日较差显著降低, 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积温显著升高, 气象因子的变化对作物总蒸散量未产生明显影响, 但由于降水减少,作物生长期间的灌溉需水量呈增加趋势。长期灌溉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和品种的改良, 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不断增加, 而耗水量的增加幅度小于产量增加幅度, 夏玉米的耗水量呈稳定状态。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维持耗水量稳定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土壤侵蚀/水土保持与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综述土壤侵蚀对碳循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及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对碳循环与土壤碳素积累的影响,研究土壤侵蚀/水土保持与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因侵蚀造成的土壤碳素损失是巨大的,但土壤侵蚀是碳源还是碳汇过程依然存在争议,焦点集中于因侵蚀造成土壤团聚体解体,暴露在空气中的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的大小;随着全球气温升高以及降雨格局的变化,全球土壤侵蚀强度和范围都在不断增加,但土壤侵蚀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依然值得深入研究;水土保持生态恢复主要通过改变下垫面性质来改变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土壤CO2释放并促进土壤碳素积累,对抑制大气CO2浓度升高能产生积极影响。尽管土壤侵蚀/水土保持与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方面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仍有待于在土壤侵蚀过程中碳素变化模型、土壤侵蚀过程中氮素迁移转化特征以及侵蚀劣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碳素积累机制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