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9篇
  10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群体的光合物质积累与叶面积指数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玉米花生间作虽然降低了玉米和花生的产量,但间作体系表现出明显的产量间作优势,可提高土地利率13.5%,其生物学基础是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群体后期具有较高的光合物质积累量,最大叶面积指数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后期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  相似文献   
92.
为了解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在大田条件下,测定了豫麦50(弱筋小麦)、温麦4号(中筋小麦)和郑麦9023(强筋小麦)的叶面积动态和开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并分析了叶绿素荧光参数与籽粒产量、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灌浆期光系统Ⅱ(PSⅡ)潜在活性(F v/F o)、原初光化学效率(F v/Fm)、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随生育进程而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则升高。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间相比较,开花后同一生育时期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F v/F o、F v/Fm、ΦPSⅡ和qN则表现为豫麦50高于温麦4号和郑麦9023。三种品质类型小麦受强光抑制的程度则表现为豫麦50高于温麦4号和郑麦9023。豫麦50的籽粒产量、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最高,温麦4号次之,郑麦9023最低。小麦籽粒产量、籽粒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与开花期、灌浆前期和灌浆后期的F v/F o、F v/Fm、ΦPSⅡ和qP及灌浆中期的qN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3.
根系分泌物对水稻及其他作物生长与品质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系是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器官,根系分泌物的组成与变化能够直接反映植物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状况。综述了根系分泌物对水稻(Oryza sativa L.)及其他作物生长发育、养分吸收、重金属胁迫下自我修复及其与品质的影响;对根系分泌物与作物生长调控及品质形成的关系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4.
为明确不同产量水平旱地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于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在位于河南西部雨养旱地小麦主产区且种植洛旱6号的36个农户田块取样调查,按照籽粒产量分成低产、中产、高产3组,比较其产量构成、氮素积累转运特性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高产组的籽粒产量分别较低产、中产组高75%~93%和17%~37%,高产组的穗粒重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中产、低产组,千粒重显著高于中产组,穗数、穗粒数均显著高于低产组。高产组小麦主要生育时期以及各生育阶段的氮素积累量、花后茎叶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积累贡献率均较高,但出苗至拔节期的氮素积累比例较低。2个调查年度,高产组小麦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分别较低产、中产组高57%和17%,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高17%和12%,生产百公斤籽粒需氮量则分别低15%和6%;高产组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较低产组高9%和20%。由此可见,拔节期、拔节至开花期与开花至成熟期较高的氮素积累量、茎叶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积累贡献率是旱地小麦高产的重要氮素特征,提高旱地中产、低产田的小麦产量,应在增加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和生物量的同时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5.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光合作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豫西旱地大田条件下,对一次深翻、免耕覆盖、深松覆盖、传统耕作4种耕作方式冬小麦叶面积指数、旗叶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麦生育后期,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能有效延缓小麦旗叶叶绿素降解,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改善旗叶光合性能,促进干物质积累,产量分别比传统耕作提高9.26%和10.2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传统耕作提高10.29%和15.57%.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覆盖灌浆中后期旗叶光合速率提高了5.48%,Fv/F0值提高了26.72%,Fv/F3m值提高4.88%,ψPSⅡ值和1-qP/qN值与其它耕作方武相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6.
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旱地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阐明秸秆覆盖对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筛选出适宜豫西旱地小麦高产栽培的秸秆覆盖量,以豫麦49-198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5个秸秆覆盖量水平(不覆盖为对照(Ⅰ)、2 000 kg·hm-2(Ⅱ)、4 000 kg·hm-2(Ⅲ)、6 000 kg·hm-2(Ⅳ)、8 000 kg·hm-2(Ⅴ)),研究了小麦抽穗期后旗叶SPAD值和光合速率,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生理生化特性和产量特征。结果表明:小麦抽穗后,在一定秸秆覆盖量范围内随覆盖量的增加,各处理总体表现为小麦旗叶SPAD值升高,净光合速率增强,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SOD、CAT和POD活性增强,小麦产量增加;且秸秆覆盖处理,除MDA含量减少外,其余各指标均较对照有所增加,但覆盖量超过一定水平后,各指标增幅(降幅)不明显。处理Ⅳ的各指标均优于其它覆盖处理并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可知,在豫西旱地生态条件下,6 000 kg·hm-2为最佳秸秆覆盖量。  相似文献   
97.
磷钾对小麦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低温胁迫下磷钾元素对小麦幼苗抗寒性的影响机理,对不同磷钾处理的小麦幼苗进行低温胁迫,测定和分析了相对电导度、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和SOD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磷素和钾素处理与对照相比明显降低了小麦幼苗组织的相对电导度和丙二醛含量,增加了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提高了SOD酶活性;其中多数指标的磷钾配合处理效果更好.说明磷钾处理可以明显地增强低温下小麦幼苗的抗寒性,减缓低温对小麦幼苗的胁迫伤害,尤其是磷钾的配合施用对增强小麦幼苗的抗寒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8.
为给弱筋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的合理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3种形态的氮素(酰胺态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对弱筋小麦豫麦50籽粒淀粉合成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铵态氮能增加灌浆中后期籽粒总淀粉和支链淀粉积累量,保持较高的籽粒总淀粉和支链淀粉积累速率,而施酰胺态氮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量和积累速率较高。施铵态氮有利于提高成熟期籽粒总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和支/直比例,而施酰胺态氮提高了直链淀粉含量。施硝态氮对小麦籽粒淀粉积累的调控效应介于施铵态氮和施酰胺态氮之间。施铵态氮和施硝态氮后旗叶蔗糖合成酶(SS)和灌浆中后期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高,灌浆中后期籽粒蔗糖合成酶(SS)活性、籽粒蔗糖含量、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高,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低,而施酰胺态氮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施硝态氮的旗叶蔗糖含量始终最低;与施酰胺态氮相比,施铵态氮旗叶蔗糖含量灌浆前中期低,而后期高。说明施铵态氮旗叶蔗糖合成能力强,源器官蔗糖向库运输迅速,籽粒库中糖源供应充足。因此,生产上可以通过改变氮素形态调节淀粉合成酶活性,进而调控淀粉的合成与积累。  相似文献   
99.
几种水氮模式处理下冬小麦根系生长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冬小麦水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京冬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4种水氮模式(优化灌溉-传统施肥、传统水肥、秸秆还田-优化水肥、优化水肥、传统灌溉-优化施肥)处理下冬小麦根系生长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冬小麦0~120 cm土层单位面积的根量有差异。与传统水肥相比,传统灌溉-优化施肥0~60 cm土层的根系长度有所减少,60~90和90~120 cm土层的根系长度分别增加14.62%和73.72%(P<0.05),总根量略增加;优化灌溉-传统施肥0~30 cm土层的根系长度明显增加(P<0.05),30~60、60~90和90~120 cm土层的根系长度分别减少3.52%、6.65%和18.21%,总根量增加;优化水肥和秸秆还田-优化水肥各土层的根量增加。与优化水肥相比,秸秆还田-优化水肥0~60 cm土层的根量有所增加,60~120 cm土层有所减少。各处理冬小麦根系密度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速度大小为优化灌溉-传统施肥>传统水肥>秸秆还田-优化水肥>优化水肥>传统灌溉-优化施肥。  相似文献   
100.
甘薯病毒病是危害甘薯的主要病害,甘薯病毒种类复杂,其中发生比较普遍,对甘薯危害严重,研究较为深入的甘薯病毒主要有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甘薯潜隐病毒(SPLV)等。目前,这些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已被逐渐认识,以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甘薯病毒壳蛋白(CP)基因序列以及不同病毒的鉴定分类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