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5篇
农学   6篇
  150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6 毫秒
91.
黄土区旱地覆盖对小麦养分吸收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适宜黄土区旱地小麦高效栽培的覆盖方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几个不同覆盖方式对黄土区旱地冬小麦产量、养分吸收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年地膜全覆盖方式对提高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和水分利用效率效果最好,该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较不覆盖、夏闲期地膜全覆盖和夏闲期地膜麦草行间覆盖等处理分别增加21.9%、21.2%和20.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54%、13.02%和15.65% ,同时籽粒吸收N、P、K总量较不覆盖增加45.7%、23.5%和21.4%,茎叶吸收N、P、K总量较不覆盖增加56.6%、172.9%和52.1%。夏闲期蓄水以夏闲期地膜麦草行间覆盖的效果最好,分别较不覆盖、夏闲期地膜全覆盖和全年地膜全覆盖等处理增加160.25%、39.3%和16.2%。综合考虑不同覆盖方式对小麦增产、养分吸收以及土壤蓄水保墒效果的影响,全年地膜全覆盖是黄土区旱作小麦较佳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92.
长期定位施肥对黄绵土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以25年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探讨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活性有机质、氮磷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土壤活性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及速效磷含量显著提高,土壤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其中有机肥化肥配施(NPM)的作用明显大于施用化肥(N、NP);长期施肥不能增强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转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活性有机质、氮磷养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三种酶活性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合土壤养分与土壤主要酶活性的密切关系,认为将土壤酶与土壤养分相结合进行土壤肥力研究,对该区培肥土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3.
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不同小麦品种整个生育期光合特性以及灌浆期光合特性的日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渭北旱塬小麦品种的改良,不同品种生育后期旗叶净光合速率(Pn)呈递增趋势,现主推品种长旱58灌浆期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都处于较高水平,日均Pn达11.58 μmol·m-2·s-1,较40年代品种五指麦提高了3....  相似文献   
94.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利用方式与坡位下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武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为代表,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及坡位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和变化特征。该地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1.2g·kg-1,属于中等水平。全氮含量平均为0.9g·kg-1,达到中等偏高的水平。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在地形部位上表现出塬面>坡地>河滩地的变化趋势。农田和果园的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水平相当,随着果园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下降趋势。土壤速效磷达到中等偏高水平,速效钾达到了高肥力水平,在不同地形部位上表现为河滩地>坡地>塬面。土壤速效钾、速效磷为果园土壤高于农田土壤,且随着果园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速效钾、速效磷有累积趋势。  相似文献   
95.
渭北旱塬不同覆盖措施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渭北旱塬覆盖对小麦产量和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夏闲期和全年时期结合地膜全覆盖和地膜麦草双元覆盖下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全年覆盖和夏闲期覆盖均可提高小麦产量,其中全年地膜全覆盖处理小麦产量最高,达5 383 kg·hm~(-2),较传统耕作不覆盖增产15.4%;全年地膜全覆盖对小麦的农艺性状有显著改善作用,穗粒数和成穗数较传统耕作不覆盖增加16.3%和33.0%;全年地膜全覆盖小麦籽粒N、P、K养分吸收总量较不覆盖分别增加12.3%、21%、21.8%,茎叶N、P、K养分吸收总量较不覆盖分别增加55.1%、36.7%、29.3%;覆盖能显著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以全年地膜覆盖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为最高,较传统不覆盖提高了11.3%。总之,全年地膜全覆盖能够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改善小麦农艺性状,增加小麦籽粒和茎叶N、P、K养分吸收量。  相似文献   
96.
黄土区苜蓿人工草地群落生态与生产功能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土区苜蓿人工草地群落31年时间序列生态和生产功能演替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1)人工草地群落生态功能越来越趋向于天然草地。生态功能随群落结构变化显著,其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演替阶段,即2~6龄紫花苜蓿草地阶段、6~31龄苜蓿人工草地向长芒草天然草地演替的过渡阶段、31龄之后的长芒草次生天然草地阶段;苜蓿种群在6龄后开始退化演替,其重要值、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逐渐减小,群落结构趋向于复杂化,生态稳定性相对增大,群落演替逐步向天然植被演化。2)苜蓿人工草地群落生产功能呈“倒V”型变化趋势。群落生产力随演替年限延长先增大后减少,6龄苜蓿草地的年生物量最大,之后,年生物量逐渐下降。年生物量与苜蓿种群重要值相关系数最高,与多样性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最高,多样性指数和年生物量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随人工草地生长年限延长呈“倒V”型变化趋势,6龄苜蓿人工草地二者相关性最高,成为人工草地“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转折点。3)可通过灭杂、施肥、有效利用水分和探索适宜栽培种植方式来遏止人工草地向“生态稳定性”天然草地恢复的趋势,延缓其“生产稳定性”,以保持人工草地的生产、生态可持续。  相似文献   
97.
腐殖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述腐殖酸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介绍腐殖酸的组成、提取方法、性能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并且指出了今后腐殖酸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98.
长期施肥和秸秆覆盖土壤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长期施肥和秸秆覆盖对土壤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为渭北旱塬区秸秆覆盖模式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于1981年开始,布设于陕西省合阳县,设空白对照(CK)、氮磷肥配施(NP)、氮磷有机肥配施(NPM)、氮磷肥配施+秸秆覆盖(NP+FG)、氮磷有机肥配施+秸秆覆盖(NPM+FG)5个处理,测定28年后土壤有机质、不同活性组分有机质含量及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研究长期施肥和秸秆覆盖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及其与土壤酶活性、养分含量的相关关系。 【结果】1)NP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高活性有机质含量48.7%,对其他活性组分影响不显著;NPM处理土壤总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20.0%,高、中、低活性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137.4%、136.3%和93.4%。2)以CK为参考土壤,NP处理土壤高活性、中活性和活性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提高了54.66、17.93和2.65;NPM处理分别提高了139.28、140.92和83.59。NP+FG处理土壤高、中、低活性碳库管理指数较NP处理分别提高75.01、191.43和122.90;NPM+FG处理较NPM处理分别提高了58.93、121.35和93.43。3)高活性有机质、高活性碳库管理指数与转化酶呈极显著相关,中、低活性碳库管理指数与转化酶呈显著相关。 【结论】NPM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高、中、活性碳库管理指数;施肥基础上秸秆覆盖进一步提高了土壤的碳库管理指数,在氮磷肥配施基础上进行秸秆覆盖对碳库管理指数的提升作用大于氮磷有机肥配施基础上秸秆覆盖的作用;活性有机质与总有机质相比,更能反映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有机质的活性越高,对指示酶活性和土壤质量的变化越敏感。在渭北旱塬区,氮磷肥基础上秸秆覆盖表现出显著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和培肥的优势。  相似文献   
99.
施用氮肥对人工羊草草地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施氮对人工羊草草地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以中科2号羊草(Leymus chinensis ‘Zhongke No.2’)为材料,设置5个氮肥处理水平,测定不同生育期羊草氮、磷、钾养分含量以及干草产量。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羊草产量,施用量以133.8 kg·hm-2最为适宜,羊草产量为13134.7 kg·hm-2,每千克纯氮增产55.5 kg;施用氮肥可以提高羊草氮、磷、钾吸收量。  相似文献   
100.
以18年苜蓿施肥试验为基础,对苜蓿不同生育期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苜蓿连作中不同施肥处理植株N含量差异不显著,植株P含量明显增加;单施磷肥不能明显改变植株K含量的动态变化。轮作条件下,不同生长年限的苜蓿地上部分N含量均按同一趋势递减,而P、K含量的变化不一致,植株K含量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