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224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米氏凯伦藻对海洋生物致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已成为我国海域主要的有毒赤潮藻。仅2012年在我国浙江和福建海域就连续爆发了12起米氏凯伦藻赤潮,造成大量养殖鲍死亡,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人民币。本研究通过收集国内、外最新报道,探讨了米氏凯伦藻赤潮对各类海洋生物,主要包括海洋浮游动物、贝类、鱼类以及哺乳类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溶血毒素是米氏凯伦藻赤潮引发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直接接触活的米氏凯伦藻细胞是导致浮游动物死亡的主要途径;米氏凯伦藻产生的溶血毒素和鱼毒素,可溶解鱼类的鳃组织,从而造成鱼类死亡。然而,关于米氏凯伦藻产生的溶血毒素是否会在贝类体内累积、在贝类体内的迁移和转化规律、米氏凯伦藻赤潮对鲍鱼死亡的致死途径与致死机制、溶血毒素在生物链传递过程中是否会发生改变、这些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机制与综合作用等问题还不了解,这些问题亟待深入的研究。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的研究报道还处于起步阶段,毒素以何种方式导致红细胞破裂、不同红细胞膜上组分的差异和毒素的溶血活性是否存在对应关系等问题也都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2.
赤潮一样,大量繁殖的浒苔能遮蔽阳光,影响海底藻类的生长;死亡的浒苔会消耗海水中的氧气,腐烂后能够释放大量氨氮,并使水中硫化物浓度上升,对海洋生物具有明显毒性。现在国外已经把浒苔一类的大型绿藻暴发称为“绿潮”,视作和赤潮一样的海洋灾害。  相似文献   
93.
通过2009年和2010年4—11月对宁德三都湾2个网箱养殖区的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三都湾网箱养殖区无机氮平均浓度0.324~0.368 mg/L,活性磷酸盐平均浓度0.034~0.035 mg/L。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基本上超出《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二类标准,超标率在50%~75%。网箱养殖区营养盐浓度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并且有发生赤潮的潜在性危险。  相似文献   
94.

选择在中国分离得到的一株能产生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 PSP)赤潮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 ATHK, 研究其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鳃组织氧化胁迫和Caspase基因(FcCasp)表达的影响。将中国明对虾分别暴露于200 cells/mL 1 000 cells/mL塔玛亚历山大藻中, 于胁迫后361224487296 h测定鳃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FcCasp基因相对表达量, 以不加藻的过滤海水作为对照。结果表明, 200 cells/mL塔玛亚历山大藻胁迫下, SOD活性、GST活性、MDA含量和FcCasp相对表达量均随取样时间推移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在1 000 cells/mL塔玛亚历山大藻胁迫下, SOD活性随时间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24~96 h 被显著抑制(P<0.05), GST活性除348 h外均被显著抑制(P<0.05), MDA含量和FcCasp相对表达量均整体表现上升的趋势, 呈现出一定的时间效应。相关性分析显示, 塔玛亚历山大藻胁迫下, 中国明对虾鳃的MDA含量和FcCasp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P<0.05)。实验结果表明, 塔玛亚历山大藻可破坏中国明对虾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平衡, 引发对虾鳃组织的脂质过氧化(LPO), 造成其氧化损伤, 从而导致FcCasp表达的上调。本实验结果为将SOD活性、GST活性和MDA含量作为生物标志物, 用于评价塔玛亚历山大藻胁迫提供了依据, 同时也为研究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中国明对虾的危害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5.
利用一种植物中的提取物S-06为抑藻材料,研究其抑制赤潮藻的机制,即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2种关键酶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应用于赤潮防治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96.
诱发三都湾海域赤潮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4月23日三都湾海域爆发赤潮,爆发时间长达16d,主要是由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为优势藻种引起的。本文通过对三都湾海域大黄鱼种质资源养殖基地的海水进行分析,来探讨此次赤潮的原因。结果发现,在发生赤潮前期水温急剧上升,从11.80℃升至21.20℃,赤潮发生时的水温维持在16.40~21.20℃之间;盐度呈现下降状态,从25.12‰降至23.30‰;pH呈现明显上升状态,从8.03升至8.25;营养状态指数E值维持在1.6~9.2之间,长期属于富营养化状态。本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赤潮发生与水温、盐度、pH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7.
对2007-2011年北戴河赤潮监控区的水文、水质和生物要素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2009-2011年暑期旅游季节赤潮监控区海域透明度较差;pH值、COD、DO、无机氮和叶绿素a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活性磷酸盐在2007年和2008年维持在稍高浓度水平,而在2009-2011年则维持在较低浓度水平;硅酸盐则与活性磷酸盐浓度变化特征相反,在2007年和2008年维持在较低浓度水平,而在2009-2011年则维持在稍高浓度水平;五年来该海域基本未出现富营养化状况,2007-2010年富营养化指数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2011年度富营养化指数明显高于前四年,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加重;每年度的7-9月份浮游植物细胞数量较多,2009-2011年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明显低于2007年和2008年.  相似文献   
98.
2010年7月8月.广东省深圳大鹏湾和惠州大亚湾近岸海域先后暴发了赤潮事件。赤潮主要集中在惠州大亚湾澳头渔港海域、东升至坝光网箱养殖区和深圳大鹏湾盐田渔港至南澳附近海域。赤潮带呈带状或片状分布,宽均约3公里左右,长4-7公里不等。赤潮带海水颜色从浅到深依次为砖红色、红褐色和褐色,若船只驶在赤潮带上,船尾浪花会散发出耀眼红色。澳头渔港海域的赤潮带由于靠近渔港。赤潮带上漂浮着死鱼和白色泡沫,并伴有浓烈腥臭味。8月18日赤潮开始消退,赤潮带海水颜色逐渐变浅,同时产生絮状物和泡沫。8月25日,海水颜色基本恢复正常。赤潮在发展和消亡期间均未对当地海洋相关产业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99.
桑沟湾春季营养盐分布特征及赤潮暴发诱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2006年4月和2011年4月两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桑沟湾水域春季水温、盐度及溶解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3-)、活性硅酸盐(Si32 -Si)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目前大面积赤潮暴发的可能原因。结果显示,2011年的氮、磷、硅浓度都高于2006年同期调查结果,分别是2006年的5.6倍,1.3倍和3.2倍。氮磷比高达(66.33?47.16),硅磷比为(35.12?21.44),硅氮比为(0.82?0.77),严重偏离Redfield比值。块状分布明显,氮、磷、硅的空间分布情况相似,都是在湾口的东南部(褚岛外海)有高值区,向湾内递减;在湾底的西北部赤潮的始发区,有次高值区,与盐度的低值区几乎重叠。从营养盐、水文、大型藻类营养盐竞争与克生作用及水温4个方面,分析了赤潮暴发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00.
《福建水产》2012,34(3)
通过监视监测2011年7月26日-8月7日发生在厦门同安湾的赤潮,对赤潮发生时的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因子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赤潮为三相混合型赤潮,赤潮生物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和角毛藻(Chaetoceros sp.),赤潮最大面积为105km2。水体的富营养化、持续的高温天气和小潮期水体的相对稳定是本次赤潮发生的基本条件,"洛坦"台风的气压影响以及降雨导致的盐度急剧下降是此次赤潮的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