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224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赤潮乃植物浮游生物异常增殖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 60年代以来 ,日本发生赤潮有次数增加 ,成因多样化及地域扩大的趋势。特别是近岸海域的赤潮造成养殖鱼贝类大量死亡 ,给水产业带来很大的危害。1 赤潮的定义及成因生物赤潮现象由古而来 ,但定义并不明确 ,各有其说。 1 966年召开的有关赤潮研究会上才正式将赤潮的定义定为“赤潮即海水中微小生物 (主要是植物浮游生物 )异常增殖 ,引起海水变色现象的总称”赤潮并非一定为红色 ,按浮游生物的种类可呈褐、绿等各种颜色。对水产生物鱼贝类也并非一定有害 ,也有无害的赤潮。有关赤潮中应有多少…  相似文献   
82.
6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在濑户内海填海造地,建设机场、铁路、工厂商住地等;同时,人口向濑户内海沿海汇集,造成生活废水、工业废水过量排入海中,导致海域受有机物污染和富营养化,赤潮频繁发生。1972年,竟发生了800多次赤潮。这一年,  相似文献   
83.
近年来,沿海发生赤潮越来越频繁,不但对近海渔业影响很大,而且对沿岸的鱼虾塘养殖的鱼虾蟹影响也很大,赤潮多发生在春秋季,是养殖的旺季,给养殖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4.
数字     
首钢压产400万吨钢;赤潮11610平方公里;中华环保世纪行15年发稿20万篇;产一公斤肉排放二氧化碳36.4公升  相似文献   
85.
以舟山赤潮海水为样品,以SWBC-a为靶细菌,分离出4株噬菌体,检测了噬菌体的效价、RTD值、对26株弧菌(副溶血孤菌、霍乱弧菌、溶藻弧菌)的裂解范围,其中SWBC-a-3能裂解3株弧菌,裂解范围较宽,而且显示出跨种属裂解的能力,对这株噬菌体进行了初步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包括电镜下的形态,pH值稳定性和热稳定性,钙、镁离子对噬菌体吸附的影响.这2株噬菌体对弧菌的裂解能力较强,有潜在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6.
日本播磨滩卡盾氏藻(Chattonella)赤潮的发生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濑户内海家岛海域未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系,使之形成中型围隔生态系。在6m以上浅海水域人为形成富营养化,由于古卡盾氏藻(Chattonella antiqua)导致赤潮发生,海洋生态系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87.
近年来设置在沿海江湾内的网箱养殖场,由于海底累积着饵料的残渣和鱼类排出的粪便,污染着海水,遇到发生赤潮或异常高温时,鱼类常因缺氧而死亡。  相似文献   
88.
大鹏湾赤潮的发生及其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大鹏湾沿岸一带常在早春及夏季发生赤潮,对沿海的渔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89.
2010年5月下旬,秦皇岛海域暴发了多次赤潮,其影响一直持续至当年的8月份。通过2010年5–9月对秦皇岛近岸海域进行的5个月份调查,对赤潮期间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群落结构特征及浮游植物与夜光藻的依存关系、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检出浮游植物46属96种,主要隶属硅藻门(Bacillario phyta)和甲藻门(Pyrroptata),生态类型多数为广温广盐的广布种或近岸性种类,少数为暖海性物种或远洋性种类。主要优势种有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斯托根管藻(Rhizosolenia stolterfothii)、角毛藻(Chaetoceros sp.)、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和辐杆藻(Bacteriastrum sp.)等。共鉴定赤潮生物48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50%。浮游植物丰度均值的变化范围为6.20×104~4 129.53×104 cells/m3,其丰度均值的高峰出现在9月份,低谷出现在7月份。调查海域浮游植物5个月份的多样性指数均值都大于1,生物多样性状况良好,群落结构比较稳定;聚类分析表明,5个调查月份群落相似性程度较高,相似性范围为40%~71%。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与盐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734,P0.01,N=37);与无机氮营养盐(DIN)存在显著地正相关关系(r=0.753,P0.01,N=37),推测调查期间该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无机氮营养盐。浮游植物物种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表明,N/P、盐度、硝酸盐、硅酸盐、亚硝酸盐和水温是影响秦皇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0.
米氏凯伦藻对海洋生物致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已成为我国海域主要的有毒赤潮藻。仅2012年在我国浙江和福建海域就连续爆发了12起米氏凯伦藻赤潮,造成大量养殖鲍死亡,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人民币。本研究通过收集国内、外最新报道,探讨了米氏凯伦藻赤潮对各类海洋生物,主要包括海洋浮游动物、贝类、鱼类以及哺乳类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溶血毒素是米氏凯伦藻赤潮引发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直接接触活的米氏凯伦藻细胞是导致浮游动物死亡的主要途径;米氏凯伦藻产生的溶血毒素和鱼毒素,可溶解鱼类的鳃组织,从而造成鱼类死亡。然而,关于米氏凯伦藻产生的溶血毒素是否会在贝类体内累积、在贝类体内的迁移和转化规律、米氏凯伦藻赤潮对鲍鱼死亡的致死途径与致死机制、溶血毒素在生物链传递过程中是否会发生改变、这些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机制与综合作用等问题还不了解,这些问题亟待深入的研究。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的研究报道还处于起步阶段,毒素以何种方式导致红细胞破裂、不同红细胞膜上组分的差异和毒素的溶血活性是否存在对应关系等问题也都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