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44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13篇
  20篇
综合类   144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43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方式的变化强烈影响土壤结构及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基于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分析土壤团聚体粒级及碳分布,以揭示和探讨不同土地利用和施肥管理下东北黑土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分配特征及其稳定性机制。通过分析>0.25mm团聚体的变化,草地植被恢复和农田有机培肥团聚体稳定性显著提高。所有处理团聚体碳的分布趋势均表现为:>0.25mm团聚体>微团聚体>粉粘粒。草地粗颗粒有机碳总量和细颗粒有机碳总量均显著高于裸地和无肥处理(p<0.05),表明自然植被恢复可有效提高物理保护颗粒有机碳含量。农田有机培肥明显增加粗颗粒有机质(p<0.05),但并没有提高细颗粒有机质的量。物理保护颗粒有机碳占土壤总碳的比例为10.1%~18.6%,平均约15%。平均重量直径与粗、细颗粒有机碳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01),特别是与>2mm团聚体内各颗粒有机质组分碳的相关性更强(r≥0.9,p<0.001)。长期植被恢复和增施有机肥不仅可提高土壤碳库储量,并增强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及土壤组分有机碳的物理性保护。  相似文献   
92.
通过实验室模拟试验,分析了进水碳氮比(carbon-nitrogen ratio,CNR)对污水地下渗滤系统(subsurface wastewater infiltration system,SWIS)脱氮效果及N_2O产率和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NR的增加,系统对NH_4~+-N及TN的去除率呈下降趋势。当CNR为4时,生物脱氮作用产生的N_2O产率较低;当CNR为6时,N_2O气体产率达到最高值。N_2O转化率随CNR增加呈上升趋势,最大值出现在CNR为10时,N_2O转化率为(0.41±0.08)%;当CNR为4时,N_2O转化率最小,为(0.14±0.04)%。综合考虑SWIS的脱氮效果及N2O的产率和转化率,建议在工程应用中,SWIS的进水CNR区间为4~6。  相似文献   
93.
以5个北方常规粳稻品种和4个杂交粳稻品种为材料,对两种类型粳稻的苗期根系性状差异和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期望通过研究两种不同类型品种苗期根系特征来解答北方杂交粳稻杂种优势不突出的原因,为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北方杂交粳稻苗期根系的平均直径比常规粳稻粗19%左右,而在根长、投影面积、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上均比常规粳稻小;与常规粳稻相比,杂交粳稻苗期根系属于"短粗胖"类型。相关性分析表明,苗期根系平均直径和根体积与产量呈正相关,因此,选育苗期根系粗壮且根体积较大的品种对产量有更大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94.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肥料试验区为研究平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原位测定CO2排放通量,进而估算出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秋季收获时测定玉米根系、凋落物、根际沉积碳和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碳的输入量。从土壤有机碳输入和输出角度来研究黑土农田有机碳平衡与消长动态。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但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矿化输出量,从碳收支平衡的角度来分析,土壤有机碳呈现出增加趋势,年际间增加138kg/hm^2,0~20cm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0.08g/kg,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0.28%,在测量误差范围内。长期不施肥的CK处理,土壤有机碳输入量较小,每年仅为754kg/hm^2,而土壤有机碳通过矿化输出量却较大,仅次于NPKOM处理,达到1202kg/hm^2,致使土壤有机碳下降速率加快,以每年0.22g/kg下降,经过17年试验,有机碳下降1.7g/kg。平衡施肥NPK和NP处理,每年输入和输出碳量相近,每年碳收支在12-44kg/hm^2之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基本保持不变,维持在27~28g/kg之间波动。NK处理土壤有机碳呈下降趋势,理论上以每年0.07g/kg速度下降,但实际上是在测定误差范围内,很难测定出有机碳的消长量。  相似文献   
95.
黑土农田有机碳平衡与消长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肥料试验区为研究平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原位测定CO2排放通量,进而估算出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秋季收获时测定玉米根系、凋落物、根际沉积碳和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碳的输入量。从土壤有机碳输入和输出角度来研究黑土农田有机碳平衡与消长动态。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但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矿化输出量,从碳收支平衡的角度来分析,土壤有机碳呈现出增加趋势,年际间增加138 kg/hm2,0~20 cm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0.08 g/kg,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0.28%,在测量误差范围内。长期不施肥的CK处理,土壤有机碳输入量较小,每年仅为754 kg/hm2,而土壤有机碳通过矿化输出量却较大,仅次于NPKOM处理,达到1 202 kg/hm2,致使土壤有机碳下降速率加快,以每年0.22 g/kg下降,经过17年试验,有机碳下降1.7 g/kg。平衡施肥NPK和NP处理,每年输入和输出碳量相近,每年碳收支在12~44 kg/hm2之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基本保持不变,维持在27~28 g/kg之间波动。NK处理土壤有机碳呈下降趋势,理论上以每年0.07 g/kg速度下降,但实际上是在测定误差范围内,很难测定出有机碳的消长量。  相似文献   
96.
污水灌溉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黄水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研究区分成一系列100 m×100 m的网格,获取每一单元网格内生态安全的各影响因子信息。然后通过各影响因子分析及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运算,逐个计算出各单元网格的生态安全指数,最终获得黄水河流域的生态安全现状分级。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安全分级以安全和基本安全为主,分别占区域总面积比例的45.2%和39.6%,平均安全指数是69.7,属于基本安全的级别。  相似文献   
97.
易丰收2000倍浸种浓度有利于提高秧苗素质,但浓度过高或过低则不利于秧苗素质提高。易丰收2000倍与3000倍浸种浓度处理可以提高分蘖数、成穗率和结实率从而增加产量。在高氮肥下30.0kg尿素/667m2和32.5kg尿素/667m2,喷施易丰收可以明显起到增加产量的作用。而在低氮27.5kg尿素/667m2+喷施易丰收处理,产量没有增加。易丰收1000倍与2000倍浸种浓度处理可以降低稻瘟病发病率。在高氮量下喷施易丰收对降低发病率作用明显,增加了粒数和千粒质量,最终产量也得到增加。  相似文献   
98.
利用“模拟测算法”计算森林合理年伐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模拟测算法是一种计算森林合理年伐量的新方法,它克服了传统森林合理年伐量计算方法的"主观性",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广泛适用于各种森林结构。介绍了模拟测算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以期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9.
肉鸽养殖业的兴起,在外地不知是从何时开始,但在伊通县是随着近些年来远近闻名的"伊通美食——伊通烧鸽子"的发展带动了本县肉鸽养殖业的大发展。肉鸽饲养管理不当会发生很多相应的疾病。下面笔者将本县某肉鸽养殖场发生的一起传染性鼻炎的诊治过程报告如下。传染性鼻炎多发生在养鸡业,在专业书刊上也经常可见鸡传染性鼻炎。但在养鸽业较少发生,笔者也是首次在肉鸽养殖场发现及诊治。该病是由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典型特征是以鼻炎、鼻窦炎、打喷嚏、流鼻涕为主。  相似文献   
100.
孕穗期低温胁迫对北方杂交粳稻颖花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方杂交粳稻辽优5218为试材,常规粳稻辽星1号为对照进行盆栽试验,在孕穗期进行低温胁迫处理,对花药形态及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研究低温逆境下杂交粳稻颖花结实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使花药变小,花药长度对低温更敏感,辽优5218花药长度下降率为16.2%,花药体积的下降率为38.9%,明显大于对照品种。12℃极端低温5d胁迫下,辽优5218产量构成因素受低温影响程度均大于对照品种;而在极端低温(12℃)1d和3d胁迫及17℃胁迫下,表现优于辽星1号的耐低温能力。鉴于花药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密切相关性,在北方杂交粳稻的栽培过程中要加强预防孕穗期低温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