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篇 |
免费 | 59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6篇 |
农学 | 9篇 |
基础科学 | 14篇 |
28篇 | |
综合类 | 84篇 |
农作物 | 4篇 |
水产渔业 | 5篇 |
畜牧兽医 | 11篇 |
园艺 | 4篇 |
植物保护 | 1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波尔山羊肉品品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二因子多水平重复的试验方法,通过对波尔山羊肉品不同性别和不同部位的组织学性状和理化性状等品质特性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波尔山羊肉品的pH值、失水率、系水力、熟肉率在性别和部位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肉色和大理石纹在不同部位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差异。肌纤维密度在性别上存在极显著(P<0.01)差异,并且肌纤维密度存在显著的性别×部位互作效应,水平组合间进行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波尔山羊母羊背最长肌>波尔山羊母羊股二头肌>波尔山羊母羊臂三头肌>波尔山羊公羊背最长肌>波尔山羊公羊股二头肌>波尔山羊公羊臂三头肌。揭示了波尔山羊的肉品品质特性,综合评定波尔山羊肉质中等。 相似文献
92.
93.
为探讨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高粱生长及镉(Cd)吸收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在中、轻度Cd污染土壤(以YB1、YB2表示)上分别进行0、2%和5%3个生物炭用量(以B0、B2、B5表示)配施0、200、500 mg·kg~(-1)3个施氮水平(以N0、N200、N500表示)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效Cd含量、高粱光合特性及其Cd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土壤上,增加生物炭用量能提高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并在5%添加量时显著降低土壤CaCl_2-Cd含量;氮肥水平仅在YB1土壤上显著影响土壤CaCl_2-Cd含量。YB1土壤上,氮肥水平对高粱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有显著影响,均有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高粱地上部Cd含量与CaCl_2-Cd含量显著正相关,在B5N0处理中最低(3.87 mg·kg~(-1)),B0N200处理中最高(6.79 mg·kg~(-1))。YB2土壤上,生物炭用量对高粱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均有极显著影响,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有随生物炭用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高粱地上部Cd含量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显著正相关,与生物量显著负相关,在B2N500处理中最低(3.79 mg·kg~(-1)),B0N0处理中最高(5.32 mg·kg~(-1))。研究表明,生物炭与氮肥配施能影响土壤理化性质、高粱光合特性和生长等因素,进而影响高粱地上部对Cd的吸收,不同土壤条件下影响高粱地上部Cd吸收的主要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4.
土壤中拥有非常丰富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对植物与土壤之间的交互作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尤其是根际微生物,其中一些重要的功能微生物作为主要的共生功能体参与到植物根系养分转化中。对根际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形成及其与土壤环境、植物根系之间互作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这些研究成果均肯定了根际微生物群落和多样性是积极促进植物个体和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活跃因子,并展望了今后土壤微生物在多组学、植物功能性状和全球变化方面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95.
为了选择最适栽培品种及栽培措施,通过毛白杨无性系区域化密度栽培试验(以4个无性系和7种栽植密度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河北威县营造的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揭示密度对无性系生长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从造林当年开始,树高、胸径在无性系间就具有显著差异,S86和BT17无性系明显优于1316和B331无性系;密度对胸径生长的显著影响在造林后2年出现,且显著程度随林龄增大而增大,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在造林后2~3年差异最大;密度×无性系互作对4年生林分胸径、树高的影响不显著;833株/hm2是4个无性系密植的最小底线,高于该密度无性系对胸径的影响,随林龄和密度增大而减小,低于该密度随林龄增大而增大、随密度减小而降低;高密度下无性系对树高的影响随林龄增大或密度减小呈先降低后增大趋势,低密度下随林龄增大呈先增后降趋势;无性系对胸径遗传变异系数的影响在密度间差异不大,无性系×区组互作变异系数及基因型内株间变异系数2年生前在密度间差异较大;无性系×区组互作对树高遗传变异系数的影响随年龄增大呈先增后减趋势,而树高在株间的变异系数随年龄增大而增大;以无性系均值计算的树高广义遗传力在密度间不显著,以单株值计算的树高广义遗传力在密度间差异显著,而2种方式计算的胸径广义遗传力在密度间差异均极显著,在年龄间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96.
几种除草剂对不同麦类品种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3年对50个麦类品种和4个除草剂效应进行了研究。一种除草剂对不同的麦类品种在出苗数、百株苗分蘖数、百株苗鲜重的抑制率有差异,不同的除草剂对一个麦类品种也产生不同的抑制率。从中选出14个品种用甲黄隆超微WP ai 0.5g/666.7m~2进行喷雾处理作产量测定,增产率最高的是浙麦4号,为24.18%,增产率最低的是扬87—158,为0.67%。浙麦1号上几种除草剂的比较试验,增产率最高的是绿黄隆超微WP ai 0.75g/666.7m~2,为33.3%,增产率最低的是丁草胺60%EC75ml/666.7m~2,为16.8%。试验结果表明,甲黄隆在浙麦1号上的最佳施用期是播后芽前至一叶一心期,最佳施用量是ai 0.3~0.4g/666.7m~2。 相似文献
97.
针对农机模型参数化设计过程中涉及参数传递困难、关联性差,对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高等问题,构建了一套模型参数化设计交互式创建系统。该系统运用知识元设计的理念,通过人机交互式的方法创建设计知识,实现模型的个性化设计与参数化建模。采用Visual Studio平台下的VB.NET为开发语言,结合SolidWorks的二次开发技术与MySQL数据库管理实现模型参数化设计的资源化封装,以弱化专业背景知识的限制。以谷物收获机械的切割装置为测试对象,分析零件之间的参数关系,明确参数设计规则,通过模型预处理标记设计参数,循环遍历模型数据集提取参数基本信息,建立人机交互操作界面,按照参数分类的要求完成设计参数定量、定性的知识信息表达。实例分析证明了该系统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并且易于理解和应用,可为农机装备的设计重用技术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8.
99.
联合收获机知识库系统使用SQL Server数据库,数据库中的众多数据表具有独立性,便于构建和管理。但当知识库数据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对数据表逐一查询不具有可操作性,将全部数据表融合又会导致数据结构混乱、内容表述不清、技术无法实现。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联合收获机知识库数据多表联合查询方法。从多角度划分数据表类型,分析联合收获机知识库数据存储结构,设置多表联合数据管理范围;应用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语言将多表信息融合为数据集并存入临时表中,实现多表联合运行;利用人机交互界面将用户查询需求转换成多表联合查询语句,生成查询结果,实现多表近似范围查询和多表精确定位查询。多表联合查询与传统单表知识查询之间的测试结果表明,多表近似范围查询比系统原有的单表近似范围查询节约用户操作时间50%及以上,最高达到90.4%;多表精准定位查询比系统原有的单表精准定位查询节约用户操作时间48.1%及以上,最高达到89.6%。多表联合查询的实现使联合收获机知识库系统具有实用性与可行性,可为同类知识库系统数据管理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0.
为利用HIGS技术研究条锈菌耐高温胁迫相关基因的功能,需要构建小麦品种与条锈菌及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BSMV)亲和互作体系。本研究选用20个常温下(10℃)高感条锈病的小麦品种和22个耐高温条锈菌菌株,进行高温(21℃)条件下接种亲和性分析,发现11个品种高感条锈病、3个菌株耐高温性稳定且毒性谱较宽。在此基础上,利用含有小麦TaPDS基因片段的重组BSMV侵染上述候选小麦品种,确定‘Local Red'等6个品种与BSMV亲和程度符合试验要求。筛选出小麦品种‘Local Red'与菌株15335-2、15323-4等组成的最佳互作组合,适合利用BSMV Agro/LIC方法开展小麦条锈菌耐高温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